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城市人文空间规划传统如何继承

时间:2016-08-06 10:01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王树声

  中国城市人文空间可谓一种意义空间,诠释人的生命意义,体现城市的价值观和文化理想,它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物质表达。所谓“人者,天地之心”,城市人文空间正是城市的放“心”之处。  

  城市的人文空间格局是城市文化精神的关键,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依赖于城市人文空间格局的设计经营,城市人文空间是城市文化生命所在,城市境界皆从此生。但是,城市人文空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城市的使用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 

  人文空间因其胜景而触发文人的情思,抒发他们的理想、志趣和情怀,而形成不朽的文章,启发人们通向更高的境界,胜景因文而不朽,有了新的境界。中国文化就是在这样一种空间里孕育、传承、创新和发展,这也是中国城市极富魅力的地方。 

  城市规划建设不仅要重视物质功能和空间形式,更应重视其空间的人文精神内涵,做到物质空间规划与人文精神内涵的融合。 

  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规划建设,在关照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同时,就涉及城市自身的规划布局。城市以何种理念规划布局,如何安排城市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哪些要素要放到突出的位置,这不仅仅是按照功能便利就能解决的问题,还涉及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与自身文化传统结合十分紧密,将城市作为表达其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城市人文空间规划这一方面,形成了中国本土城市规划极其重要的一个传统。 

  由周至隋,城市规划设计代有建树,规划人物与思想不断出新,但有一个主线始终在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这就是对城市人文空间秩序的苦心探索。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如何彰显华夏文化的价值观念,便成为古代城市规划设计者关注的核心问题。 

  城市人文空间既具有普遍的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的地方个性。不同城市人文空间的根基是相通的,但由于各地环境、历史、人物、风俗不尽相同,于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人文空间。城市人文空间是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在特定地方环境下进行的个性创造,由国家文化精神与地方山川、历史、人物、理想共同交织而成。城市人文空间的规划设计从根本上取决于城市规划的立意,立意高则有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因此,城市人文空间的规划与规划者的素养息息相关。 

  城市人文空间规划设计主要可从城市整体人文空间格局的经营、信仰空间的营造和人文境界的提升3个方面来认识。 

  中国城市整体人文格局的设计可以追溯到周礼王城图所代表的王城规划模式。历代都城的规划布局几乎都是以人文为导向,整个都城的结构与城市的人文格局融合为一,体现了圣贤典籍中的文化哲理和国家典章制度。因此,历代都城规划家们无一不是熟读经典的儒者。从东魏邺城规划者李业兴到隋大兴规划者宇文恺,再到元大都规划者刘秉忠,都是以自己的空间创造来诠释经典,不断推进都城规划人文空间格局的发展。到了明清北京的规划,终集大成,臻于巅峰,被梁思成先生称赞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与都城规划相比,地方城市的人文格局并非一次规划建设而成,往往是累代而积、日渐生成。但整个结构气脉相通,文化意义的连续性和空间环境的完整性有机融合在一起。福建省会福州城就是典型一例。从清人所绘《福州城图》可以看出,由南门、狮子楼、鼓楼、衙署、镇海楼构成了整个城市中轴线,以此为基准,两侧鼓山、旗山相望,乌塔、白塔互映,形成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控制着整个城市功能布局与建设秩序。 

  城市人文空间除了城市整体的人文架构外,信仰空间的经营也是城市人文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仰空间包括宗教空间以及因表达纪念、思念和崇敬之情,而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空间,如祠庙、楼、亭、台、阁等。中国古代城市中,此一部分占地面积较大。例如,安徽东流县的“菊江亭”是一处纪念陶渊明的人文环境,明代县令杨季芳为纪念陶渊明,特于此江畔建菊江亭。后世又于亭之周围建太白书楼、修文昌阁等建筑,形成了以亭为中心的一大群落,成为东流县的一处人文胜地。 

  城市人文空间的营造还有赖于人文境界的升华,这就是人物与诗文的作用。一些重要的人文空间需要文人的发现,触发其情感,形成的不朽文章,道出文化的新义,使城市人文境界得以升华。 

  (节选自《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