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蓝天白云刷爆了深圳的微信朋友圈。较之于其他特大城市,较好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深圳人引以为傲的资本。
据深圳市人居环境委负责人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深圳生态环境质量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并呈现向好的态势,空气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两条“背道而驰”的曲线,PM2.5浓度从4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9.8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稳定低于国家标准,空气质量居国家74个重点监测城市前列,灰霾天数由112天降至35天,基本和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一样,能见度从不足10公里上升到18公里左右;深圳河等14条主要河流水质有不同程度改善,部分河段实现水清岸绿;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东部近岸水质为优,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
今年,深圳又为城市空气质量确定了更高的目标,“到2020年,深圳PM2.5年均浓度要达到25微克/立方米,力争大气各项污染物浓度全面达到世卫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第二阶段过渡目标值。”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认为,如果深圳这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经验和做法也可以辐射全国其他城市,并发挥引领作用。 ①“生态立市”形成机制 深圳是全国较早提出“生态立市”战略的城市,突显了深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意识,这种生态自觉意识也较早地体现在深圳发展路径的抉择上。早在2006年,深圳市就印发实施了《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2007年又以一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正式确定了“生态立市”城市发展战略;2008年率先出台了《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和九个配套文件及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工程,指导全市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和实施方案,明确了深圳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2015年5月,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和市长许勤向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汇报了深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情况,双方议定:深圳将在环保部的指导下争取在2020年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深圳还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一是强有力的推进机制。2012年起,全市层面召开环境形势分析会,建立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平台;2005年起,建立了治污保洁工程推进平台;2007年起,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平台,直接对党政一把手考核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考核。二是高效的市场机制。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推行公共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全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覆盖面位居全省之首。三是强化法治保障。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先后出台绿色建筑、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十多部法规,形成了一整套促进绿色发展的法规体系。 强烈的生态自觉意识和高效的制度机制,让深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了强有力的支撑,在多个领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22个项目获评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4个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②生态治理持之以恒 治污保洁工程是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项民心工程之一。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04年成立治污保洁工程领导小组,2005年全面部署实施治污保洁工作。11年来,深圳治污保洁工程共实施任务1450项,累计完成投资557.25亿元,其中: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547项,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25座,新增污水配套管网1400公里,深圳市主要河流水质改善明显;饮用水源整治77项,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饮用水和供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气污染防治254项,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持续保持低位水平,灰霾天数和PM2.5年均浓度持续降低;噪声治理项目29项,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提高了0.9%,交通噪声达标率提高了16.5%;固体废弃物治理110项,建成无害化处理设施10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固废综合利用率持续保持上升趋势;生态修复与建设项目135项,建成2400公里绿道,总长和密度居珠三角城市首位,公园总数达到911个,是全国公园最多的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显著提高。 特别是深圳近年来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大气十条”、“水十条”,大力实施大气环境、水环境、绿化美化三大提升行动,出台了深圳大气质量提升40条、水环境治理40条、环境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方案等系列措施,相关具体任务均整合纳入治污保洁平台推动实施。目前,2016年深圳市治污保洁工程现已下达两批任务共369项,包括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8项、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1项、大气环境污染治理53项、噪声污染治理2项、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35项、生态恢复与建设12项、产业升级和绿色系列创建与清洁生产12项、环境管理与能力建设26项。 深圳“十三五”期间将投入超过800亿元治理水环境,全力打好治水提质攻坚战,到2020年使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广东省考核要求,同时力争到2020年左右实现PM2.5浓度低于25微克/立方米,达到欧盟标准。 ③绿色经济生机勃勃 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在深圳并没有成为一对矛盾。这要归功于深圳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 许勤表示,深圳努力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更低的环境代价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走出一条绿色化发展的新路径。2010年,深圳实施低碳发展的中长期10年规划,制定了低碳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明确提出到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的排放在过去5年已经下降22%的基础上再下降10%以上,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60%以上,建成国家低碳发展先进城市。出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等十多部法规,形成了一整套促进绿色发展的法规体系。此外,坚持紧凑型的城市规划,组团式的布局和低冲击的开发,把全市50%的面积划为生态保护区,构筑起安全的低碳城市体系。在由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和北京智能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与绿色GDP指数》中,深圳多次居位全国首位。 “十二五”期间,深圳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万元GDP的能耗、水耗累计分别下降19.5%和44.7%。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累计分别下降45.8%、37%、43.5%和23.8%。 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着力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低消耗、低排放的现代产业体系。近5年累计淘汰低端落后企业1万多家。2015年,深圳的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7003.48亿元,增长16.1%,占全市GDP比重 40.0%,成为全国战略新兴产业规模最大、聚集性最强的城市。
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目前深圳的碳交易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碳交易最活跃的市场之一,成交量累计超过364万吨,金额突破1.8亿元。深圳也是全国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最大的城市,截至2015年,深圳全市累计推广各类新能源汽车超过3.8万辆,并计划3年内全市公交车将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同时大力鼓励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