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袁舒琪 图/本报记者 王火炎“城市,少一点美学,多一点伦理。”第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马希米亚诺·福克萨斯所提出的口号,贯穿了承孝相的整场演讲。其中所谓“伦理”,恰与承孝相创造并一直主张的“地文美学”遥相呼应——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正如人们的掌纹,往昔的记忆在所有土地上都保有印迹,而建筑和设计应以一种新形式的诗意语言谦逊地附着在土地印迹之上,在尽量不改变土地原貌的基础上建造新景观。 土地有着属于自己的答案 承孝相正是如此严谨又充满敬意地展开他的建筑实践。演讲中,他向听众展示的诸多作品,无一不流露天然去雕饰的本真设计理念,用以诠释专属于他的“地文美学”。 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之一的长城脚下的公社,最能体现承孝相的尊崇“地文”的理念。这片土地之前的地形就是台地,本身有坡度,还被很多白杨树温柔地“包围”。因此,在承孝相的设计图纸上,所有的人工元素都与原有的风景紧密相连。长城脚下的公社最终呈现5个相互关联的体量,并且从北侧的山脉自然延伸下来,建筑与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城市是一个记忆的集合体 这样的建筑哲学,同样体现在承孝相对城市的理解上。他说,当今的建筑文化或是钟情高楼大厦,或是奇观频现,建筑师尽可能地使建筑符合模数、容易建造,另一方面又寄望于让设计易于辨认、富有特色和视觉冲击,在一座城市当中寻求象征性与特立独行。而在承孝相眼中,城市的价值并非在于纪念碑和标志性建筑,而是在大街小巷、在人们生活的细节,以及各个因素间的连接当中。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也并非要设计给普罗大众观赏的光辉形象,而是倾听土地的声音,诉说在这座城市中能够读懂的故事,“因为城市是一个记忆的集合体,没有记忆就会失去魅力。” 德国小城哈尔堡一座小塔的故事,被承孝相用来作为演讲的终结。他说,所有的美学随着建筑体的消逝终将湮灭,重要的是承载伦理和希望的记忆,而这就是建筑最终的意义所在。人物名片 承孝相
1952年出生,毕业于首尔大学,他曾就读过维也纳工科大学。15年的时间拜金寿根为师,于1989年开创建筑师事务所履露斋,他是引领韩国建筑界新风气的“43集团”成员之一,也曾经为了探索新的建筑教育而参与了首尔建筑学校的设立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