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城镇化规划需从“拍脑门”到“接地气”

时间:2015-10-10 09:46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马梅若

  日前,在贵阳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巡视员郭仁忠透露,全国新城区规划人口达34亿。 

  郭仁忠援引国务院一项关于12个省会城市和144个地级市的调查结果称,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规划4.6个新城或新区,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1.5个新城或新区,某西部省会城市提出建3个新区、5个新城,总面积是现有建成城区面积的7.8倍。 

  然而,我国真正需要如此之多的新城、新区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2010年时我国人口数约为13.4亿,与34亿相差甚远。而且,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渐成主要潮流,中国人口增速出现明显放缓。不少专业机构预计,2015年中国就将迎来人口拐点。由此可见,给34亿人口规划的新城区恐怕大多要无用武之地了。如果这些规划真正落地,那么即使完全将农村人口赶入城市,这些城区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填满,极可能沦为“空城”、“鬼城”。 

  这样荒谬规划出现的原因不难解释。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在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政策导向下,热衷于上马新工程、开展新规划。特别是每次换届后,以大规模、高标准的项目来树立政绩工程、明星工程之举更是司空见惯。 

  其实,建新城、改旧城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这些尝试本属合理。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近日出席第七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管对话时就曾表示,到2020年要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还要改造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以释放出巨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由此可见,以高质量的城镇化作为经济增长之动力确应是地方政府的努力方向。但是从34亿人口承载量的新城规划可以看出,目前城镇化规划往往只是大规模造新城,而缺乏统筹布局、详细规划、市场需求考察等必要环节,好的出发点因“拍脑门”决策而变成乱作为。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新城区建设真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呢?这就要求城镇化规划从“拍脑门”转为“接地气”。 

  首先,城镇化规划“接地气”要求地方政府量力而为。 

  应当说,政府的规划不是纸上谈兵,其用意不在于单纯描绘美好愿景,而是要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真正向城镇化要效益,拉动区域经济,造福地方人民。因此,城镇化不应是简单的面积扩张,更应是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城市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因此,地方政府必须从当地所能实际调动的资源出发,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而非一哄而起,圈地卖地,大干快上。可以说,没有考虑现实资源限制,再大规模的规划都是纸上谈兵,即使项目启动,往往也只能半途而废,造成极大浪费。 

  其次,城镇化规划“接地气”要求地方政府充分调研当地市场需求,据此提供相匹配的服务。 

  城镇化主要解决和达到的目的,应是扩大内需潜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不可否认,建造新城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但并非最终目的。因此,在城镇化规划时,地方政府必须事先征求民意,问问老百姓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具体到新城建设,可想而知,百姓并不需要空荡荡的房子,而是希望能享受更好的教育、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和社会保障以及更平等的医疗卫生服务、蓝天碧水的优美生态环境。因此,建新城必须要有周密规划,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完善交通、电力、学校、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否则,整个新区即使楼房林立,也往往不适宜工作、生活,陷入人口凋零、商业萧条的困窘局面。 

  再次,城镇化规划“接地气”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打造属于自己城市的特色名片。 

  实际上,城市之间往往存在地域、经济特点、规模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城镇化不是要去其按照统一标准一味追求“高大上”,而是要求各城市挖掘自己的特色,拒绝“千城一面”,从而发挥功能互补、形成区域互助、合理分工、协同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应有全局眼光,找准适合自己的定位,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力求做整体版图中和谐有序、不可或缺的一角,而不是在比拼规模、争夺眼球的过程中失去特点,错失比较优势。 

  应当说,城镇化与区域再平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但让良政发挥效益,善政不偏离本意,就不能忽视基本的市场法则、经济规律、现实条件,就必须认清自己的实力、了解市场的需求、明确自身的定位。 

  因此,唯有“接地气”的新城建设才能避免沦为一波又一波的卖地狂潮、地产大战,唯有量力而为、因地制宜的城镇化建设才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