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日前从深圳市总工会获悉,其曾主持的一项“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深圳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没有务农经历,一年也难得回一趟农村,渴望城市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农村回不去,城市又难以融入,不少外来务工群体都存在身份认同危机。(7月6日《南方都市报》) 近年来,随着第一代农民工逐渐结束候鸟生活返回农村,第二代农民工陆续进城,成为了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即表明这一群体与以前农民工的不同,又明确了他们的时代特点。 与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拥有明确的“城市过客”意识不同,他们不愿返回农村生活定居,却也无法回家务农;他们充满融入城市的渴求,但又难以摆脱身份的尴尬。在这种“后无退路”的情形下,他们迈不过市民化这道“门槛”,在陷入生活困境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心理问题。 超八成“新生代农民工”无务农经历,他们也很吃苦耐劳,不少人想留在城市……从这样的调查分析中,不难看出,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特点,在农民工的城乡双向流动中,从城市流回去数量将会大量减少,而从农村净流出来的速度将会明显加快。 他们不是“空前”的一代,也不会是“绝后”的一代。如果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不能顺利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在笔者看来,“市民化”才能真正实现和睦相处、社会和谐。 放开发展中小城市,让他们“市民化”而不再“边缘化”。确实,民工潮当前依旧汹涌,但是,人口膨胀主要表现在大城市,而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域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县域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城镇化扩张的重点,应该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敞开城门;加快县城建设,发展县域经济,鼓励农民工到县域城市就近安居。 做好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工作,让他们“被接纳”而不是“被排斥”。在进退两难的尴尬中,新生代农民工极易出现心理偏差,加强对二代农民工的思想引导,是避免社会矛盾的关键。因此,当对他们开放城市文化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文明、法律和公共规范的轨道上来,用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去同化他们,而不是排斥他们。
发展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教育,让他们“拼智力”而不再“拼苦力”。尽管先生代农民工有相对较高的教育,但是,依据市场规律,对他们进行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职业培训,才能使他们更好适应未来企业的工作和城市的生活。这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产业队伍素质的长远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