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必须重新想象城市公共生活的形态

时间:2015-06-25 07:5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唐烨

■本报记者唐烨

“极端现象并不是坏事。它会引发矛盾,也会促进思考,产生灵感,深入思考后,它可以给人带来惊喜。”不久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特聘教授、加拿大莱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鲍勇剑曾经代表本报旗下新媒体《上海观察》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发出了关于上海的创新之问,这次,鲍勇剑再一次从灵动的视角审视上海的城市交通。

“极端现象并不是坏事。它会引发矛盾,也会促进思考,产生灵感,深入思考后,它可以给人带来惊喜。”不久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特聘教授、加拿大莱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鲍勇剑曾经代表本报旗下新媒体《上海观察》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发出了关于上海的创新之问,这次,鲍勇剑再一次从灵动的视角审视上海的城市交通。

我们的城市

为汽车交通而设计

城市拥堵、空气质量下降、人与人隔绝等近年困扰我们的城市病,很多时候被归罪于“车太多”。不过,在鲍勇剑看来,车并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导致今天局面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现代城市规划思维”。

美国是最能体现出“现代城市规划思维”国家。“美国的城市规划法律规定,每1000平方英尺的餐馆一定要配10个车位,每一个理发馆要按理发师的多少配车位,每一个游泳池要按2500加仑水配一个车位……结果,像休斯敦这样的城市,地面面积的1/3给停车位占了。根据美国研究者的计算,美国全国约2.6亿辆汽车,平均每辆有3个车位,全国有约8亿个停车位。去过洛杉矶的人都会发现,这是一个完全围绕着汽车交通而设计的城市。

这样的设计在世界很多大城市都存在,上海也不例外。

“按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舒普的观点:免费停车才是城市交通问题的原罪。舒普揭示交通问题的深层因素是免费和低价的停车。他对洛杉矶的‘西村’和纽约的‘苏荷’实地取样研究。结果,20%的当地交通来自为寻找停车位而往返兜圈子的车辆,人们平均要花费20分钟找停车位。以洛杉矶商业区的15个街区、470个路边车位计算,一年下来,找车位浪费的里程约95万英里,相当于绕地球38圈、去月球4趟,多耗费4.7万加仑汽油,多排放730吨二氧化碳。这还只是一座城市的一块商业区的数据,数据会是非常惊人的。”

鲍勇剑认为,免费停车的背后,体现出技术带来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上世纪50年代,美国免费高速公路、免费停车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当时人们更多看到的是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但技术给人类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带来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局限性。”

经过一甲子,人们才意识到,带来交通自由的汽车成为交通不自由的肇因。我们必须重新想象城市生活形态。城市应该让公共生活更美好。

经济手段来治理交通?

可以,但还不够

“人类思维可以在技术的发展中演进。”鲍勇剑指出,近年来不少国际城市规划经济学家提出用各种手段来治理城市交通,比较主流的方法是用各种经济手段。

比如,“在舒普教授等城市规划经济学家的建议下,旧金山和洛杉矶等城市开始实行‘动态停车价格’制度。市政府对不同区域的停车地点采取浮动制收费。实践下来,繁华区价格大幅上升,僻静地带收费下降,平均呈降低趋势。此外,停车场不仅占用大量城市用地,还有碍城市美观。在舒普《重新想象停车位》一书中,约瑟夫教授建议用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利用‘丑陋的停车位’,把它与园林景观结合起来,允许公众做‘莎士比亚剧’的小剧场。”

政府解决方法之外,社会力量也提供解决之道。“网络创业者还开发了不少停车软件。例如,“‘停车猴’(monkeyparking)和‘帮我停’(parkme)等软件可以在你离开时通知附近找位子的人。但接收通知是要付费的。这些软件刚出炉就被政府取缔,因为停车点是市政公共财产,第三方不能用排他性的软件来获利。”

在上海,政府与企业也在努力通过一些经济手段减少私车的使用,比如,私车牌照拍卖制度、酝酿中的停车收费浮动制度等等。

鲍勇剑认为,这些手段已经超越车的系统管理本身,具有社会成本的眼光。只是这还不够。

没有限制,就没有伟大的设计。在设计师眼里,限制不是障碍,而是激励创新的诱因。围绕着如何“城市让公共生活更美好”,城市交通可以有多元并灵活的设计。

另一个视角:

城市交通工具“共享私用”

“只有从城市交通工具‘共享私用’的高度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我们才有可能享受‘多快好省’的城市生活。”鲍勇剑认为,“共享私用”构建的是一个友善的社会关系。

从技术层面看,实现“共享私用”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谷歌从2005年开始测试无人驾驶的轿车。目前,美国的三个州――加州、佛州和密歇根州,立法允许无人驾驶车辆在街道上试运行。丰田、通用、福特等汽车公司都积极投入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和试验。”

“共享私用”将如何改变一座城市的交通?鲍勇剑说,麻省理工的斯皮瑟等学者以新加坡为假想的“共享私用”城市,对无人驾驶汽车和新型社会关系做了模拟,让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调度最近的无人驾驶汽车,最终发现好处多多。第一,“共享私用”的车将人们从汽车保养、维修、保险、折旧的烦恼中解放出来;第二,城市停车用地极大释放出来,因为人们已经不需要停车场,汽车被反复流转使用,并接受中央集成调度和管理;第三,与现有的约78万辆车相比,只要30万辆车就可以满足平均95%的需要,或在高峰期满足75%的需求;第四,交通缓解、免除进出停车场等节约的时间价值平均为每人每年1.5万美元。这个模拟还没有包括污染下降的价值和人们在汽车中悠闲工作或娱乐的价值,也没有计算对老龄驾驶人的方便福利。

在加拿大与美国一些城市,“共享私用”蓝图已经实现。“zipcar和car2go这两家汽车租赁公司提供应用软件,让付费会员使用靠他们最近的车,随上随下,不必到中心店租车。旧金山起家的uber更向前一步,帮助私家车主搞有偿搭便车的服务。”

在国内,滴滴、快的等企业正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拼车服务,这也是“共享私用”一种表现方式。不过,因为有违相关管理条例,也多少触及社会道德层面,目前这样的拼车服务在国内大部分城市还处于“灰色”或者被禁止的地带。

对此,鲍勇剑认为,“共享私用”理念在现实中有时会与当下的社会体制与制度资源看似抵触,其实互益。“共享私用”技术是对“理想的公共生活”的回归。同时,技术提供者也需要站在这个社会高度思考拼车和专车的模式,否则难以找到与现有利益相关者的交集和互补的界面。

在鲍勇剑看来,公共交通创新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理解根本需求;寻找突破限制的方法;持续完善解决方案。拼车和专车服务符合“让公共生活更美好”的大众需求,但是还需要持续完善的创新,例如乘车的伙伴关系,信任与安全的关系,对非技术使用者(老人)等的关注和关爱。

发展社会资本

鼓励社会创新

鲍勇剑认为,“共享私用”的背后体现的是社会资本与社会创新的力量。

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社会创新则是民间力量自发的、通过创办社会企业的方式促进解决社会问题、改善某一范围人群生存状况的一种行动或趋势。

社会创新对社会产生的正向效果与影响力远在技术创新、商业创新之上。鲍勇剑列举了国外两个成功调动社会资本引发社会创新的例子:

纽约计划在布鲁克林岸边建设一个多功能的“浮动游泳池”。这个泳池很巧妙地处理了河中的污水,让市民可以免费在其中游泳,还能将干净的水循环回到河中。比设计更加吸引人的是它的募资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泳池的奠基级建设者。只要你贡献25美元,你的名字就被“烧”在一块瓷砖上,与无数“市民资本家”一起铺垫出泳池的四壁。泳池设计最初存在技术难题,但设计者从万人反馈中找到了答案,人人都成为了泳池的技术提供者。

新加坡推出了一款名为“eva”的快速充电的电动车,这种车型在热带城市行驶良好,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一般的电动汽车充电需要6小时到8小时,一次性充满后可行驶160公里。

但“eva”在充满电后能够行驶大约200公里,充电时间却只需要15分钟。“eva”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大学生们通过互联网采集全球电动车领域的智慧而研发出来的。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调动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进而引发了技术的进步。”

如果将这一思路“移植”到上海的交通问题上,一连串解决方案便浮现出来。

鲍勇剑建议,成立“灵敏组织”,调动社会意愿,根据工作性质,让企业与员工约定新型工作关系,允许员工错时上班,在出现恶劣气候时,在家办公。把极端恶劣天气和交通的限制转化为提升组织灵敏能力的机会。又如,借鉴金融资本众筹的方式,进行社会资本众筹。企业可以建立“社会资本银行”,让各种需求和能力有一个交易平台,你提供搭车,我帮你辅导小孩学习等。

再如,成立老年志愿团,组织有多种技能的老人为社会人士提供指导性服务,如在车站提供多种外语服务等。通过服装和识别标志的设计,让老人“自豪”起来。韩正书记曾说,上海要开放,开放,再开放。开放的是主意、思维方式和组织方式。一旦开启,势不可挡。

政府要做什么?用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巩固社会创新,维护积极参与的文化和社会气氛,允许技术的持续改善。从“美好交通”开始,上海就可以实现“城市让公共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