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城市规划引领产城融合 制定弹性产业空间供应和管理政策

时间:2015-04-07 11:3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是为城市居民安排好居住生活、就业工作、交通服务和学习游憩等基本需求,也就是为城市居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当前,为什么要强调产城融合发展?城市规划又将如何作为?

  为什么需要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的融合,目的是实现多种功能有机复合使用土地,促进工作就业与生活居住的职住平衡。

  从历史上看,现代城市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产生和发展的。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从事生产工作,同时生活必需的服务业也逐渐得到发展。所以说,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理应是“产”和“城”融合的产物。但是,由于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市布局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功能互相干扰。因此,人们希望城市形成相对明确并独立的功能分区。在这种功能主义思想影响下,产业固然可以更加集聚和高效的发展,但是城市生产、生活空间的布局却逐渐开始分离,带来了城市里人们居住和就业的割裂,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城市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对周边环境的干扰越来越小,人们又期望能够生活在工作岗位的周边,就近工作和生活,这样势必会带来产业和城市的再度融合。可以看出,产城融合其实是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从功能主义向人本主义回归的必然选择。

  产城融合在上海的历程

  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城市发展中产城关系的发展特点。

  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代前,上海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近郊地区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和配套住宅,市区内也有很多的产业用地,市民的居住和就业空间是基本融合的。

  1980年代末,上海中心城区开始实施“退二进三”,一批工业企业陆续转移到郊区,新引进的工业项目也主要布局在郊区,这些企业逐渐聚集在新城和集镇周边专门设定的区域。产业空间的转移并未配套提供居住功能和服务功能,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宁愿牺牲一部分的时间和距离成本,每天来回靠远距离“钟摆式”交通,很多时间花在了路上,生活不便。

  2010年以来,在郊区建设了若干大型居住区,虽然空间布局考虑了轨道交通的可达性或是依托现有的城镇,但是由于入住居民仍在中心城工作,又进一步加剧了“钟摆式”交通的压力。

  现有的产业园区,由于产业功能单一,缺乏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在运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规划如何引领产城融合

  城市规划应当促进实现工作就业与生活居住的职住平衡,引导城市功能适度混合布局和土地复合利用。

  首先,促进现有的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发展。减少产业功能对周边的影响,设定不低于居住区的环境和交通影响标准,鼓励高附加值、高就业,低污染、低能耗、低交通影响的制造业企业与城镇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比例,形成二三产融合发展、配套功能完善、环境景观宜人的产业社区。不仅可提高城镇的就业岗位支撑,同时为城镇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对布局零散、低效、污染的工业点,则应调整、减量。

  其次,提高新城建设的标准,形成人口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利用新城的区位优势,创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能级,引进市级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的优质资源;从根本上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增强中心城人口迁居意愿,吸引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形成产业和人口的良性循环。

  当前,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城市规划顺应产城融合的发展趋势,将制定弹性的产业空间供应和管理政策,使上海成为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美好都市。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中国规划网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