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城市发展如何更多地植入“生态”理念?

时间:2012-08-28 16:01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刘芳君 罗文碧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势不可当的态势大踏步奔涌而来。而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病”,却怎么也让人无法忽视和回避。
  7月的特大洪灾余波未平,8月的高温又汹汹来袭。这个夏天,气候的反复无常和尾随其而来的洪涝灾害、泥石流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城市病”的肆虐蔓延,开始让我们反思:我们的城市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在自然灾害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8月21日,第七届全国生态省论坛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生态”二字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以生态原则对城市进行规划和建设,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追求高度城市化的过程中,“生态”二字往往被“经济”二字掩盖,成为一具空壳,毫无实际内容。而这一次,在大自然如此集中的警告声中,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化过程中,应该有怎样的理念和责任。
  让生态理念更加深刻地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生态建设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就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然而,那时的中国正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尚未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的短短数十年间,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腹地,通过“环境掠夺”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大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了一批人口、资金、交通等高度集中的特大城市。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城市发展,使“城市病”接踵而来,灾害频繁、交通不畅、生态失衡……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城市规划理念严重滞后,考虑的只是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而没有想到城市作为一个人生活的环境的重要性所在。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片面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已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而自然资源的锐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将对城市化进程产生巨大的副作用。
  “城市病”的频发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得以突显,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当初的城市发展模式。破坏环境的惨痛代价,也使得全国多个省、市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等口号相继提出。
  发展之道
  建设“会呼吸的城市”
  近年来,四川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展目标显示,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区域城市化率将达到60%。
  正是在全面审视我国经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四川省委、省政府在规划四川发展的总体战略中,科学地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路径。而“新型”的内涵,正是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成都市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了“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并明确提出了要把成都打造成为“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
  在空前快速的城市扩张和发展进程中,四川充分认识到了促进生态建设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据省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1年底,我省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67个,总面积达到9.0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比例达到18.6%,并已初步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区域生态保护体系。据了解,在“十二五”时期,我省还将力争再建成10-15个国家生态县、40-60个省级生态县。
  在全省生态城市建设的带领下,各市州接连打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口号,并依托自身资源,积极出台相关政策,认真落实生态城市建设工作。
  成都出台的《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不仅明确指出不同生态功能区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服务功能,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还提出最适合成都的景观格局模式。到2015年,成都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要求,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而到2020年生态建设远期阶段完成时,成都将成为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对于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省内二级城市而言,如何避免或减少如今发达城市频发的“城市病”,将生态城市建设落到实处,成为各市州政府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急需引起重视的问题。
  “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环境不能先发展后治理,生态不能恶化了再改善。”雅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建军说。粗放型、低层次、高能耗的“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如今的城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背道而驰,且越走越远。因此,摒弃原始的城市发展观念,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首要因素。而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首选。
  2011年12月,雅安市通过《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并召开雅安市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大会,高度重视雅安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在前不久结束的“C21四川城市发展2012峰会”上,雅安市委书记徐孟加就表示,雅安将把“青山视为金山”,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民主和谐、人民幸福安康、生态环境优良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
  雅安生态城市建设风生水起之时,遂宁、乐山等地也不甘示弱。今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RIO+20)专题会议——全球电动绿色出行论坛暨可持续人居发展”会议上,遂宁市获评“全球绿色城市”称号;而乐山也已初步形成“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乡——生态村”为一体的系列生态创建体系,并力争在2018年,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城市。绵阳、德阳、宜宾、广元、西昌……全川各市州也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积极投入到建设生态城市的进程当中。
  生态城市建设之风席卷全省,各市州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建设生态城市,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并非多种一棵树,多建一个公园,多修一片绿地那么简单。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下,在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综合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它是一个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富裕、社会和谐进步、开放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阐释。
  归根结底,生态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精神所在。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我们的城市应当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建设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产业、居住、文化等不同功能区合理布局,资源环境优化配置,降低消耗、低碳环保,统筹发展的“会呼吸的城市”。
  但愿我们的城市能够越来越经得起大自然越来越严酷的考验。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