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地方版产业规划密集出台。据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已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约达7万亿元。有分析认为,这预示着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投资潮来临。 重庆市发布工业领域主要产业的三年振兴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将累计投入1.5万亿元,建成7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长沙市对外宣布,2012年重大推介项目195个,总投资额达8292亿元……手笔都不小。 在全球经济疲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靠什么拉动经济?投资确实成为备受青睐的方式。客观而言,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投资不仅是一种拉动手段,对国家和区域发展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实际的必要性。一些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的投入依然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地方向有扩大投资的热情,也不是所有的投资都有问题,然而对于稳增长背景下的地方投资热,确实需要深入认识。 中央提出稳增长,是要求稳中求进,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稳增长不以扩大投资为唯一方式。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当前稳增长的着力点,在政策话语层面,稳增长还往往与调结构、促民生等重大议题结合在一起。 现在的问题是,扩大投资可能确实成了不少地方稳增长的主要乃至唯一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稳增长无形中变成了稳GDP,一些投资计划明显与地方财力不符,靠什么来支撑和保证,“稳增长”会不会成为政府投资的“尚方宝剑”,会否引发问题,这是人们担忧的。 稳增长在地方投资上引起的热烈反应,既让我们看到特定经济形势下国家政策基调的巨大影响力,也让我们看到政策与地方政府意图之间的关系。除了政府,其他不同的社会主体,可能对稳增长也有不同的理解,到底怎么稳增长,企业、民生、房地产、民间资本,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主题词。 地方投资热潮引起关注,还有一个原因,它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在许多国家,这类重大公共事务的相关决定,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不仅时间可能拖得很长,过程也可能极为繁琐,政府怎么找钱、怎么花钱,不是一件轻松事。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