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未来城市 中国创造

时间:2012-08-24 15:48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为之

  2025年(仅13年后),中国将有29个城市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在,多数的西方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其中大部分城市的名字。是的,这就是《外交政策》杂志联手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为中国城市描绘的未来图景。而我们应该期待这样的未来吗?

  一个城市的存在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它每年引进投资的多或少,也不仅仅由每年创造的惊人GDP数额来标志。价值不等同于价格,城市价值的体现,要靠有形的资本数据和无形的保障服务来共同体现。而所有的有形和无形,都应该紧紧围绕市民福祉来设定标尺和参数。城市的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居住其中的人们的心理体验和认可程度来进行评判。

  我们希望经济的发展能带动市民收入的逐步提升,帮助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带来对生命和权利的尊重。

  中国29城助推全球增长

  Richard Dobbs,Jaana Remes

  由于欧美经济的脆弱增长,全球经济重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着东部和南部转移,而它的途径便是城市化。城市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当前,仅600个城市中心区却创造了60%的全球GDP总额。尽管这600个城市到2025年仍将占据全球GDP相当的份额,但组成这个精英集团的成员却将会大不同。这也是为何我们整理了这份独特的2025年最具活力城市榜单。

  这份榜单是从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城市数据库中提取出来的,这个独特的数据库包含超过2650个城市,基于针对人口的内部测法,以及当地官方统计数据和联合国(微博)数据,并在很大程度上以人均GDP增长率为基准。我们认为评选出来的这75个城市,将在未来数年间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它们很可能在2025年前贡献出占全球整体GDP30%的增长份额。

  《2025年全球75个最具活力城市》榜单有不少地方让人为之一惊,但或许都抵不过一个事实所带来的震撼——其中29个城市来自中国。(见附表)

  在疯狂冲向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也在快速进行城市化变革,产生了大量的大型城市。这些城市的规模之大,会让不了解这些城市的西方人觉得自己“孤陋寡闻”。事实上,这些城市也很可能在接下来数十年间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中国的城市化规模是世界上首个进行城市化国家——英国的100倍,它的城市化速度是英国的10倍。照此发展,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会从2005年的5.7亿上升到2025年的9.25亿,这一数字比当前美国的全部人口数还要大。

  虽然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可能会破裂,中国热情高涨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回归低位,但是纵观宏观经济表现,不管中国的增长是更快还是更慢,我们对于城市发展模式的判断是持续肯定的:排除不可预期的灾难因素,世界城市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由中文来书写。

  永远的北京

  Michael Meyer

  新中国成立初期,居住着140万人口的北京城内一片萧条。中国政府呼吁在这个平房遍地的城市中建立起“烟囱的海洋”。他们的确做到了。

  发展由此延续:在全国所有城市中,金融业占北京GDP比重达到全国最高(2010年该数据为13.8%);服务行业以及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行业开始成为3/4的北京城市收入的来源;北京拥有的全球财富500强公司数量仅落后于东京。

  不过,即使是作为文化都城,北京也开始见短。就受欢迎程度而言,北京的烹饪比不过成都辛辣的川菜和哈尔滨的饺子。中国人将大连和苏州定义为时尚之都和美景之都,沿海城市青岛和厦门则被看作是最适合居住的城市。最好的当代小说和电影都不是取材和拍摄于此。北京最棒的当代电影,由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导演张艺谋执导的《有话好好说》,因电影审查未通过而没能在戛纳电影节放映。

  然而,这里始终是北京,依然矗立着平静安详的天坛。这里有保卫完备的别墅社区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烤鸭店;市中心有着连成片的湖泊,周边林列着酒吧和安静的咖啡店。这里还是连通全国的高速铁路枢纽;大量打工者占据了整个城市劳动力的40%,他们修建着巨型广告牌身后的高楼大厦,而广告牌上还写着,“北京城里寸土寸金”。

  在过去十年里,北京逐渐全球化,那变化就如同我曾经看到过的两组标语:

  几年前我曾看到的一块覆盖在建筑碎石上的标语,上面写着:再现古都。当时的北京城的确显映着古都风情。

  然而有一晚,不知是谁巧妙地擦去了字的部分结构,于是标语就变成了:再见古都。

  两则标语都没错。北京城正再一次地经历着一场800年轮回的再建和复兴。虽然改写了的标语很快就没有了,但是没关系,因为北京人并不需要去阅读这标语。他们每天都在目睹着这一切。

  千城一面

  Isaac Stone Fish

  一个当代欧洲领导者如果想要从前往中国的游客口中体味一番中国快速兴起的景象,他/她听到的或许是这样一番表述:火车站外,妇女们在简陋的手推车旁贩卖方便面和包装好的凤爪,她们面前是各路行人匆匆而过的混凝土地面广场,许多农民工坐在人造鹅卵石上等待开工,空气里掺杂着煤的味道。走过这里,城市建筑便开始显现:像盒子般的结构,灰色外表,排列在路两旁。

  如果这个城市比较贫穷,那么银行的大楼就会用难看的蓝色玻璃建成;如果城市比较富裕,那么游客就会为壮观的建筑而惊叹。游客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长沙、厦门,还是合肥——他正处于卡尔维诺所描述的那种平凡无特色的城市,这样的城市里“只有机场名字是不同的”。或者,就像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2007年所痛惜的那样,“千城一面”。

  为何中国城市如此相似?答案就在这个国家伤痕累累的历史中。经历了多年战争,1949年后的中国一片废墟,当时的中国政府以团结统一为主题展开重建工作。他们吸纳了苏联的想法,认为一座城市就应该是有着宽阔马路、综合楼和宿舍形式的住宅。城市建筑更多被认为是强大和富有国家的象征,而非适宜人们居住的地方。

  然而,并不是说中国的城市没有在发展。如今这些城市各类饮食店铺繁多,提供15美元一杯的马丁尼酒的酒吧还提供着低于1美元的啤酒。时髦的外国人和中国人居住在老北京传统的胡同里,相邻而居。

    (本组文章选自《外交政策》杂志 于帅帅 译)

  但是,要想让中国的城市荒原变成世界顶级城市,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却写过适合目前中国处境的话:“很难适当地或是公正地来评价伦敦(现在可以把它套上中国城市的名字)。它并不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它不宜人,也不会令人生活轻松,不能免于被人指责。它只是壮观宏伟。”

  在经历过30年的快速增长和5000年的历史积淀之后,中国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如此。现在它们要做的就是继续走向壮观。

  建设一个更好的中国

  Richard Dobbs,Jaana Remes

  今天,城市化正在催化着世界上新兴经济体内数亿人民的兴旺的转变。全球消费阶层——每天收入超过10美元,充分满足个人在衣食住基础之上对商品和服务的可支配收入——将在2025年增长到42亿,而1990年这一数据还只有12亿。

  而且,这42亿人中超过一半的人将居住在新兴市场中440个中等规模城市里。至2025年,城市消费者每年可支配收入将增加20万亿美元,对于企业和全球经济来说,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增长要强于其他国家,甚至强于整个大洲。照现在趋势发展,中国的城市人口有望从2005年的5.7亿增加到2025年的9.25亿,这一增长比当前整个美国人口数还要大。至2025年,登上我们75个最具活力城市榜单的29个中国城市,将占据全球城市住宅需求量的40%,城市附加港口吞吐量需求的30%,以及全球市政用水需求增加量的1/4还要多。

  那么在维持发展的同时,这些城市该怎样来服务于城市的扩张和日益富裕的市民?

  建筑:扩张中的城市以及许多市民日益增加的收入,都会带来一场建筑业繁荣。为应对需求,民用和商用住宅空间将需要增加超过8万平方公里(包括重建),这一面积相当于整个奥地利。仅中国就需在2025年前建设这当中的40%。随着中国城市家庭数量的增加和日益富裕的个人对更多居住空间的需求,中国这一面积的3/4将用作民宅。

  货物运输:随着全球对多种产品需求的上涨,问题在于世界是否有能力将货物运送到消费者面前。目前答案是否定的。目前消费货物的绝大部分——超过90%——都是由轮船运输,而现在却没有充足的足够大的港口来支撑目前的集装箱数量。至2025年,世界城市的发展将需要提升2.5倍于目前的港口集装箱能力,几乎是相当于上海港的24个新港口的货物吞吐量,而上海是世界最大的港口。大约85%的集装箱运输需求增长将很可能出现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这些经济体对许多产品的需求都在快速增加,目前的运输能力已经捉襟见肘。这一港口建设预计花费超过2000亿美元,而当中,中国需要其中超过1/3的投入。

  市政用水:水是生命之源,而城市用水需求量将在2025年在目前水平基础上增加40%。预计世界上的城市将需要额外大约8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是当前纽约人所消费的水资源的20倍。扩大城市水供应设施将在2025年花费大约4800亿美元,包括水供应和废水处理。新兴经济体的城市发展将占这一水需求的80%,其中东亚和南亚将占超过50%的额外需求量,而中国则一人独占22%。

  全球经济低迷拖累了世界范围内的投资项目,并制造了一个极度不确定的短期投资气候。但是那些没有投资基础设施的城市,没有与扩大的城市人口需求步调一致的城市,或是投资无效率、投资错误的城市,最终将会遭遇发展的障碍。实际上,许多世界大型城市的发展已经放缓,因为它们没有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只有提前投资,或至少是伴随投资,城市才能创建出生产力基础,在它们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消耗殆尽之后,它们将会需要这一生产力来继续发展。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