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13年的中国住房保障制度,仍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昨日,受国务院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作城镇保障房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报告。 对当前住房保障工作,姜伟新认为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工程 个别存在质量隐患 保障房质量总体可控并不意味着没问题,姜伟新坦言,工程质量有待提高,有的地方一些保障性住房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质量把关不严,个别工程还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分配 出现骗租骗购情况 保障房的分配和运营管理是一直困扰保障房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姜伟新分析,由于家庭和个人住房、收入以及金融资产等情况基础信息不足,核定有一定难度。一些地方出现了骗租、骗购的情况。有的家庭收入增加了,但仍然不退出保障性住房,公众意见很大。 配套 交通建设相对滞后 地方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有待改善,交通等外部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姜伟新表示,少数地方保障性住房项目选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方,配套设施没能同步建设,建成后迟迟不能入住,或是入住了但生活不方便。有的保障房内部空间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使用功能。 资金 中西部筹资压力大 大量建设保障房面临建设资金筹措和征地拆迁压力,姜伟新认为,今年建设任务比去年有较大增加,一些地方资金筹措存在一定困难,中西部地区资金压力更大一些;有些地方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未能及时完成征地拆迁,拉长了建设周期。 制度 前后政策衔接问题 住房保障制度顶层设计方面,由于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总体上带有探索性质,包括政策、机制、保障范围、保障方式等,还需要不断完善。同时,也有前后政策如何更好衔接的问题。比如经济适用住房,早期的供应范围比较宽,套型面积标准、上市交易规则等与后来调整的政策不完全一致,也造成了一些社会误解。 立法 需用法规加以规范 他提到了住房保障立法问题,由于现行住房保障政策都是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发布的,未形成法律制度约束。工作中出现的如政策边界不够清晰、利益调节和退出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以法规的方式加以规范。 ■ 相关新闻 保障房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住建部部长称,对发现的“瘦身钢筋”等问题已及时调查处理 昨日,姜伟新回顾了中国住房制度变革的过程。近些年,中央政府在保障房制度建设上明确地方政府责任,陆续出台了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建设和管理的制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目标,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姜伟新表示,9月底已开工986万套,可以在11月底前全部开工。为完成保障房在11月底前保质保量地开工,姜伟新表示,到9月底,各市县均按要求公开了保障性住房建设信息。 对于公众担心的保障房质量问题,姜伟新认为“总体可控”,他并表示,对发现的“瘦身钢筋”等问题已及时调查处理。目前,保障房工程质量总体上是好的。 姜伟新表示,“十二五”时期的保障性住房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特别是人口净流入量大的大中城市要较大幅度提高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比重;在安排年度建设任务时,计划头一两年多一些,后几年少一些。 ■ 措施 租金标准应利于保障房退出 对于上述提出的问题,姜伟新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如保障房的退出机制,他透露将通过控制保障性住房户型面积,引导保障对象当收入条件改善、具备了一定经济能力后自然退出。 对租赁性保障房,要研究制订合适的、动态的、有利于退出的租金标准;对购置性保障房,要完善并严格执行交易时对收益调节的规定,消除牟利空间,确保保障性住房公平配置、合理使用。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