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如何看待卖地收入21年增长6732倍

时间:2011-09-29 09:4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叶檀

    地方政府不可能一夜之间转变身份,过渡办法是逐步降低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投资效率上来,新增的投资与基建等,放手交给民间企业实行。

    21年的时间,中国土地价款增幅高达6732倍。

    清华大学管清友先生取材于1989年—2010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国土资源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年鉴》等官方统计数据,得出中国土地价款增幅的结论:从1989年的4.47亿元,到2010年的30108.93亿元,21年间土地成交价款增幅达到6732倍,年均上升320.57倍。

    这样的天文数据并不奇怪。除了地价上升等客观因素之外,土地溢价的最大受益者是掌握土地配置权的地方政府,裁判员与运动员集于一身,地方政府自然有足够的动力拍卖土地、推高地价。

    但一味痛批土地财政是思维的懈怠。我们必须追问的是以下两个问题,土地财政推行20年有没有合理性?有什么其他财政收入能够替代如此之高的卖地收入?

    必须承认,在目前的体制下,土地财政有其合理性。

    一方面,在21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转型过程支付了巨大的成本,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靠土地财政支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更是地方投资公司的实际拥有人,是地方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者,在某种程度上,地方政府是市场的深度参与者。

    只要目前的体制不变,地方政府是市场参与者,是投资家,是国企赢利的拥有者也是国企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地方政府就会维持目前的资源溢价。在土地溢价下降之后,地方政府将追捧煤矿、有色金属甚至水资源等,能够归地方财政的一切资源都在上涨的范围之内,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逐渐剥离地方政府的直接参与市场的种种身份,资源价格才能摆脱狂躁,进入正常发展轨道。

    是否能够找到取代土地财政的其他收入来源?答案是悲观的。我们找不到另一种各地都有的大宗商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取代土地收入,更找不到能够取代土地财政的税收收入,被寄予厚望的上海与重庆的房产税,预计一年征收额不过数亿元,与千亿、万亿级别的土地收入,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再难也得改革,否则中国房地产市场症结无解。换一个角度看,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既然地方政府拥有土地财政是为了地方基建、地方国企转型,最好的办法是把地方基建公司、地方国企等资产,出售给民间投资者。这是陷入债务危机的希腊、意大利等国采取的方式,在出售资产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剥离了债务,恢复了守夜人的身份,还度过了土地收入下降的燃眉之急。

    地方政府不可能一夜之间转变身份,过渡办法是逐步降低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投资效率上来,新增的投资与基建等,放手交给民间企业实行。此时,房产税等税种有足够的时间弥补地方财政漏洞。

    凡是社会无法承担的成本,都是需要改革的。土地财政就到了不改不行的关键时候,公众已经无法承担高昂的成本。中国规划网北京9月29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