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各地频频垮桥是重要警醒

时间:2011-07-18 08:02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姜泓冰

  一座大桥垮了,可能有“偶然”因素。但如果本该百年寿命的大桥频频“短命”,则需要追问

  5天内,3座大桥相继发生坍塌事故:11日,建于1997年的江苏盐城境内328省道通榆河桥坍塌;14日,建成不到12年、造价逾千万元的当地标志性工程武夷山公馆大桥倒塌;15日,通车仅14年的杭州钱江三桥引桥桥面塌落。在武夷山,大桥倒塌还造成一辆旅游中巴坠落,致1死22伤。

  这样的事故,让人不由回溯近年发生的一系列垮桥惨剧:2010年的河南栾川大桥,2009年的湖南株洲高架桥,2007年的湘西凤凰桥,1999年的重庆綦江彩虹桥……对于一个有着数千年造桥历史、建于1400多年前的赵州桥迄今仍然屹立的民族,却必须接受“桥塌塌”频发的现实,令人痛心,也让人追问:我们的路桥是否“提前”进入了风险期?

  事故发生后,当地各部门迅速抢救受伤群众,武夷山大桥和钱江三桥相关方面相继召开新闻发布会,专家们迅速鉴定了事故原因。然而,这无法让人安下心来。这两座大桥的垮桥直接原因被归于货车严重超载。在媒体公众追问之下,有关方面才继续承认“桥梁存在缺陷”、“管护缺位”。这样的态度,不免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难让公众释疑。

  据调查,钱江三桥的裂缝隐患其实早已出现——4年前已有网民预言过它的塌陷,理由是当初的建桥指挥者因腐败入狱;而武夷山大桥的“超负荷”现象,5年前已现苗头,只因业主与公路管理部门互踢皮球无人养护,一直带病运行。

  这仿佛已成惯例:利益丰厚时争相管理,事故一出则互相推诿;日常养护、监察过程中缺少科学规范和严格执行,明知存在隐患也带病运行,而不肯防微杜渐。如此管理方式和应急反应的惯性思维不改,不堪“超载”而必定要在某个节点上“偶然垮塌”的大桥,只怕还会此起彼伏。

  我们的确需要管理部门和相关责任人迅速回应公众,但不是“张口就来”,更不是推诿塞责。就一座大桥的垮塌来说,不论设计、建设还是事故调查与测量,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科学依据与专业论证过程。

  事实上,更需科学拷问的是,超载究竟是“元凶”还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为什么经过专业设计和严格施工的桥梁会如此弱不禁风?为什么由先进材料建成的桥梁竟如此“短命”?

  本该成为“百年工程”的大桥,一座座相继成了“短命桥梁”甚至“索命大桥”,不仅给公共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还制造了社会风险,更危及人的生命安全。这种现象尤其值得深思,需要专家认认真真调查原因,管理者积极主动承担责任,让财政投资少些损失与浪费、百姓生命多些安全与保障。更需要提醒各地的,是及时监控和修缮存在隐患的路桥,彻底杜绝“桥塌塌”。(姜泓冰)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