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建设一路高歌猛进。无论是老城改建,还是新城区扩建,各地都很注重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及城市的美化亮化。一些地方把明沟规划设计成管道涵、盖板涵等等,在扩大了城市可用面积的同时,也增加了城市排涝压力。如此一来,遇到急速降水的特大暴雨,城市难免变“城海”。据报道,暴雨一来,北京变“北海”,市区地铁、道路等多个地方严重积水,导致交通受到严重影响;武汉暴雨灌城,“水漫”三镇。一场暴雨显现诸多水中奇景,浇出诸多烦恼,又暴露出诸多弊端,值得各级部门反思和警醒。 城市建设集约土地是必要的。但是,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给水排涝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理应适当超前,适应城市长远规划建设需要。 城市规划建设,排水通路明改暗不妥 在城市的改造规划中,有的地方为了节约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把一些原生态的沟沟壑壑、自然河流等改造成管涵或者盖板涵,利用了地下资源,扩大了城市可用面积,却减少了城市的自然风貌,增加了城市排涝压力。给水排涝的地下建设,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充分测算给水的容积率、排涝的泄洪率,适当增大泄洪量,以应对十年一遇乃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防患于未然。地下管槽涵不像明沟、河道那般,梳理方便、容易清理,其改建、扩建也相对复杂,需长远规划。 城市面积扩充,排水管网增容量不足 如今城市飞速发展,成倍地向周边扩充,陈旧的排涝管网难以满足新扩建城区的排涝需求。 当前,一些城市在建设新城的同时,不断扩充老城区的面积。然而这些扩充“只顾地上,不管地下”。如遇特大暴雨,扩建的老城区遭灾首当其中。因此在城市面积扩充的同时,也要加快老城区的管网改建,特别是排涝管网的改建。必须加大管涵直径和增加盖板涵的宽度来加大泄洪量,以达到迅速泄洪的目的,让老城区拥有与其面积和人口规模相匹配的排涝工程,造福一方。不能因城市盲目发展和扩建埋下安全隐患。 增加窨井密度,保证窨井盖管道畅通 不少城区泄涝较慢,往往是由于窨井太少造成的。因此,在城市改造规划设计中适当加大窨井密度也是提高泄洪率的有效方法之一。维护路边雨梳式窨井盖与管道畅通,是提高排涝效能又一关键措施。有的窨井盖排水不畅,遭遇特大暴雨,工作人员撬起窨井盖,使其张着“大嘴”泄洪,行人卷入、车轮误入事件时有耳闻。有的窨井管道积淤颇多,给泄洪工作带来不便。凡此种种皆因维护不足所致。因此,加大投入,加大维护力度保障排涝工程设施的顺利运行,是应对遭遇特大暴雨、排涝泄洪的有效措施。 我们看到,在暴雨过后,地方政府第一时间部署应急措施,尽最大努力恢复城市运行。这种“亡羊补牢”诚然可贵,但若能夯实“地下基础”,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岂不更好?中国规划网北京7月10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