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履行好改善民生的职责,实现各项民生目标,须善用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聚社会合力来破解难题。盖好用好1000万套保障房如此,解决好就业、医疗、教育等其他民生问题,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民生议题正把两会推向高潮,随着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公布,一系列民生改善举措、方案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内容。如何把好事办好办实,成为他们议政建言的重要着力点。 保障房建设无疑是焦点中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这一民生承诺令人振奋,同时也引发如何实施的理性思考。全国人大代表夏绩恩说:“好政策离不开好的落实,保障房这块蛋糕要做大更要做好,一要防止完不成,二要防止一建了之。”换言之,一是如何建好,二是如何用好。 首先看如何建好。1000万套保障房拔地而起,需要两大基础,一是钱,二是地。地的问题,据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参加陕西团代表会议时透露,1000万套保障房的土地供应计划将在本月内编制完成,能做到应保尽保,看来已基本有着落。 而钱的问题,目前比较突出。有人测算,若以每套保障房70平方米,每平方米建设成本2000元估算,即便富裕的江苏省,今年的任务是39万套,算下来平均一个地级市有几万套,投资要几十亿元。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长毛小平直言:“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即便是东部地区,仅依靠财政也是不可能解决的。” 破除资金瓶颈,不能只靠政府一家,需要多渠道筹措。代表委员们纷纷就此献计献策,除了挖掘预算内财政和土地收益潜力,大家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力量,比如吸引保险资金、发行债券、商业贷款、企业投资等。透过这些建议,不难发现这样一种发展思路:政府要履行好改善民生的职责,实现各项民生目标,须善用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聚社会合力来破解难题。 以这样的思路来看如何用好保障房,自然豁然开朗。针对少数地方出现“开着宝马住经适房”这样的保障房分配不公现象,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议,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公开和监督。也就是说,保障对象的认定不能仅靠少数部门、少数人内部操作,需要多部门合力推进信息化甄别机制,同时通过大众传媒等渠道让公众参与监督,发动各部门力量和社会力量,形成公开透明运作、使用的有效机制,把保障房的钥匙交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去。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这是古人的治理智慧。在公共问题纷繁复杂的今天,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民生工作,依然离不开一个“合”字。日前中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盖好用好1000万套保障房需要凝聚社会合力,解决好就业、医疗、教育等其他民生问题,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何苇杭)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