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昨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和批准,纲要草案在中国的五年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旨在破解发展难题。 纲要共16篇62章,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的14篇46章,涉及农业、产业升级、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资源环境、创新、民生、社会管理、文化、改革、对外开放、民主、港澳、国防等主要领域,一共提出了24个发展指标,涉及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以及民生等七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在主要指标中,增加了涉及民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约束性指标。正如专家所言,在“十二五”规划中,幸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有了一系列具体的指标体系作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看来,“十二五”的五年是承接前三十年后三十年的历史最关键时期。 中国前三十年总体成功,但问题也开始水落石出,后三十年到底怎么办? 他直言,如果这五年把路子找对了,后二十年、三十年发展可能有个好基础,如果路子找的不太好甚至找反了,可能给中长期埋下隐患。 调低增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速指标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因此GDP指标是规划中最受关注的指标。“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GDP增速确定在7%,低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7.5%。 “十二五”期间更大的问题是转变、转型、结构调整,迟福林说,如果结构调整破了题,即便经济增长只有7%、8%,也解决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课题——“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定量课题组负责人、山东经济学院教授李新运表示,“十二五”规划将经济增长预期定为7%,低于“十一五”规划0.5个百分点,旨在引导地方不要把精力都放在经济增长上。 不过从此前各省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看,没有低于国家这个目标的。尽管各地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国家目标,李新运亦直言,从地方讲其实已经调低了目标,比如山东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为11%,“十二五”规划定的是9%,而此前山东的设想是增长10%,目前的目标已经往下压了。 事实上,国家发改委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也已经意识到各地的强烈的发展冲动,并提醒各地不要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也不要互相攀比,而要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保障改善民生。 迟福林提醒,现在关键问题是大家发展理念要变过来,相关制度安排要到位,财税体制、干部选拔机制不调整,观念就很难实现转变。 指标体系 五个民生指标为约束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标框架为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四个方面,24个指标中,民生指标占比例近一半,其中5个为约束性指标,涉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指标值如何确定,李新运表示,首先要从改革开放以来每个指标的变化趋势看,因为发展惯性,每个指标保持了二三十年,不会突然上升或下降,然后根据趋势推进。此外,还要有横向比较,比如和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做对比。然后从需要和可能的角度论证指标。 李新运表示,除了经济、资源环境等指标外,“十二五”增加并凸显一些民生指标,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过了人均GDP3000美元,在民生改善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可以不用把过多的资金用到投资上,而是放在人民生活改善上,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数说幸福】 解读人:迟福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李新运 山东经济学院教授 7% ●“十二五”GDP年平均增速7% 更多投资给民生 【解读】将“十二五”的GDP年平均增速定于7%,是实实在在的,在这种中速发展下,更有利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 7%充分考虑了结构调整的需要,将更大的空间放在结构调整上,看似速度稍低,但也是力求在结构调整上有突破。此时保持7%左右的中速发展,有利于调整结构,经验可以看出,如果定在过高的速度上,反而会很难。 “7%”是实实在在注重经济质量的发展,追求质量就是不要把速度放在第一位,过去为了拉动投资,我们很多钱都用于投资领域,定“7%”则说明,我们的结构会有调整,并且更多的用于改善民生的领域,增加居民收入。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大于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大于7% 收入增长快过GDP 【解读】在以往的规划中,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设定不同的指标,“十二五”将这两个收入指标值均设定的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纲要设定的目标中,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不仅同步,还略高于经济增长,这是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这才有现实意义。目前确定为预期性指标,建议成为约束性,现在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经济增长如果不发生大的事件也不会低于7%,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是两个问题,我认为分好蛋糕更重要。 收入增长不是约束性指标,“十一五”收入增长还是太慢,从扩大内需来看,也应该增加收入。 <5% ●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失业统计盼准确 【解读】“十二五”规划的失业率指标仍旧采用了登记失业率,去年2月,国家发改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落实审议意见的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采用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就业指标并公布。 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的数据其实差别挺大的,登记失业率虽然也反映了失业的一种情况,但比如农民工失业,算不算失业?我认为用调查失业率更好,就业服务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但这有个过程。 调查失业率采取抽样调查统计,是比较准的,也是个客观的数字,能反映实际的就业情况,也容易获取,现在统计部门的渠道已很完善。 16% ●万元GDP能耗降低1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速度与节能挂钩 【解读】“十一五”规划将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 中国需要不需要把发展速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挂钩?答案是肯定的。用能源来约束发展,才能在低碳经济发展下找到一条路,但这个问题我们还没完全取得共识,目前仍局限在降低单位GDP能耗,不过这是第一步。 此外,相关的制度安排上还有很大空间,包括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环境产权制度、碳交易制度。 低碳在高科技技术创新上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上,同等重要,必须形成全社会低碳的大环境。 51.5% ●城镇化率51.5% 让更多人“进城” 【解读】由于城镇化率统计常住人口,但大量农民工却并没有享受到市民待遇,城镇化率已经受到了质疑,认为中国高估了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被高估以及是否虚假并不是主要问题,我们要看到,即使这样的城镇化率也是滞后于工业化率的,更何况这个城镇化率也缺少真实性,农民工没有市民化,相当一部分被计算进城市人口,我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纯属一个政治决心问题,为什么不做呢?做不到会给社会带来什么?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城市生活,所以城市化有加快发展的基础,但也要防止城市化大跃进,和农民抢土地。 3600万 ●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20%左右 ●新建保障房3600万套 多保障低收入者 【解读】保障房到底指哪些?它们的构成比例并不明确。如果建设经济适用房比较多,因为经济适用房存在一些弊端,就可能不能惠及到真正的低收入人群中。应多向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设分配比例,这样能够更多保障低收入人群,增加低收入者的幸福感。 对于“3600万”这样的数字,专家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比如五年增加这么多住房,房地产的产能是不是能跟上?供地是不是能跟上?如果供地反而占用了普通商品房的建设用地,那么对于收入处于中间的人群可能会产生影响。 此外,政府能在建设这“3600万”套保障房的时候,公布出建设的地点,让大家都知道建在哪里。 ? ●基尼系数“十二五”未采用 基尼系数待商榷 【解读】在此前各省份召开的人代会上,各省份批准的地方“十二五”规划中,重庆成为将基尼系数纳入指标的唯一一个地区。民盟中央去年向中共中央提交的收入分配改革建议以及研究机构和学者,均建议“十二五”规划引入基尼系数,并作为约束性指标,以有力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从现状看,对基尼系数大家还有不同看法,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指标,但是怎么和中国情况结合,有不同看法,统计方法上也不同。 其他指标更重要,比如城乡差距,现在是3.3倍,“十二五”能否缩小到3倍以内?中等收入群体现在是23%,能否每年提高一个点,十二五做到28%-30%?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杨华云 吴鹏 中国规划网北京3月6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