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建设智慧上海是发展城市的新思维

时间:2011-01-01 10:35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孙玉敏

  “智慧城市”是一种看待城市的新角度,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

 

  《上海国资》记者 孙玉敏

  2008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随后,这一概念在全球得到了认同,被广泛应用到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领域。

  戴泽棠是IBM华东华中区总经理,已在IBM服务30年之久。他曾负责IBM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相关业务,对“智慧城市”认识深刻。为此,就这一话题,《上海国资》对他进行了专访。

  戴泽棠认为,城市发展至今,遇到多种挑战,人口膨胀、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日益凸显。所谓“智慧城市”,就是有意识地、主动地驾驭这一趋势,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中的各个核心系统加以整合,从而使整个城市以一种更加智慧的方式运行。

  “智慧上海”素描

  《上海国资》:在IBM看来,“智慧上海”应该是什么样?

  戴泽棠:我觉得,“智慧上海”起码可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安全的上海”包括公共应急系统安全高效,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安全等(空气是否污染);“高效的上海”包括是否有高效的交通,工作效率是否高效,是否有好的通讯技术,是否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等;“可持续的上海”,如能源能否可持续,是否可以找到新的使用能源的方法,使水电等更智慧、更持续高效地得到使用等。

  IBM认为,一个智慧的城市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把政府管理的教育、交通、社会服务、公用事业、能源、医疗卫生体系简单的信息连接起来,并不能构成一个智慧的城市。一个真正“智慧的城市”应该把政府提供的服务和与百姓工作生活息息关系的主体都连接起来。比如把食品安全、交通、医疗、保险、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等都连在一起,只有这种情况下这个城市才会变得更加智慧。

  《上海国资》:IBM做了哪些工作来推动“智慧上海”的实现?

  戴泽棠:IBM在当地的定位,是响应政府号召、服务政府并贡献我们智慧和经验,成为政府最佳的合作伙伴。比如,我们积极参与像世博会这样的重大项目,我们把全球最领先的峰会(2010年全球智慧城市峰会)引进到上海举办。同时,我们与上海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广泛合作,特别在智慧城市领域跟院校开展科研。比如,我们与同济大学合作,就城市规划开始时如何把城市看成活的生命体进行规划和研究。

  关键所在

  《上海国资》:实现“智慧上海”的关键何在?

  戴泽棠:城市的快速膨胀,不仅是人口的增长,更是相关工业、交通、餐饮、教育、商业、居民区等一系列相关设施、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不仅要了解现阶段的城市信息,更要对未来发展有预测。

  “智慧城市”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由医疗、能源、水、交通、银行、零售等一个个子系统构成,当然也包括企业。智慧城市,就是要从子系统开始,分析现在、计算未来。

  《上海国资》:具体来说,着力点应该在哪里?

  戴泽棠:对于在构建智慧城市过程中产生的对于管理者和领导力的挑战,我想说几点。

  首先,我们必须建立标准。不仅要建立技术标准,还要建立新的全球贸易政策标准、知识产权标准等等。但是,当我们将城市视为一个系统,我们就会意识到标准的问题极为复杂和具体。这里的标准关系到系统中的各个接口。在系统中,接口的兼容性非常关键,并不是把物件堆在一起就能生成系统。要建立一个真正的系统,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我们需要在交通系统和能源系统之间建立标准化的接口,在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之间建立标准接口,在水利、交通、商贸、公共安全和政府服务等系统之间建立接口。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真正智慧的城市,就必须提高接口的标准化程度。

  其次,不管是一个组织、一座城市还是一个社会,都必须鼓励更加开放和更加创新,而不是阻碍开放和创新。对于城市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城市是创新的首要发源地。未来城市设计的真正着眼点就在于释放人类的创造力。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做到这一点:开放协作,技能开发,改善城市的生活质量,等等。

  再次,我们必须加强协作。这不仅仅是类似于公私部门协作的一套方案。这套方案具有多个方向、多个相关方面,并且是真正全球化的。我刚才提到的这些系统,没有一个是单一实体或决策方的责任。他们都涉及到业界、政府和社区,涉及整个社会。这就需要新的协作模式。比如,IBM、沈阳市和东北大学携手合作,建立起一个“联合实验室”——沈阳生态城市联合研究院,用于开发技术解决方案,让城市实现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碳排放,并为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创建健康的环境。

  最后,对于协作的紧迫需求还在于建立新型领导力。当前的现实错综复杂,世界是建立在各个系统之上的一整套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领导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了。更多情况下,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需要关注这些多层次生态系统所传达的信息。领导者将更多地以施加影响来进行管理。

  上海的优势与不足

  《上海国资》:您认为打造“智慧城市”,上海具有哪些优势?

  戴泽棠:如前所述,上海对“智慧城市”的重视、领先思维以及上海政府领导的领导力是很大的优势。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人们看到了上海在打造环境良好城市中所做的努力。

  其次,上海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很多方面都走在前面也是优势。我们看到,目前上海在能源、医疗、交通等领域都有实质性举措,包括两个中心的打造,一定对整个经济、金融业、包括物流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上海国资》: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您觉得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步伐上是快还是慢?存在哪些发展瓶颈?

  戴泽棠:上海是走在前面的。特别是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是看到上海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心和能力。

  但是,“智慧城市”是一种看待城市的新角度,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它要求城市的管理者和运营者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命体,要求人们认识到,城市本身不是若干功能的简单叠加,城市是一个系统,城市中的人、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这些过去被分别考虑、分别建设的领域,实际上是是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只不过由于科技手段的不足,这些领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隐形地存在。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一个大系统。

  由于城市是建立在一系列不同的系统之上,系统之间如何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和共享信息、整合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使得政府领导力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国资》:在这些子系统中,您认为“智慧上海”会最先在哪个系统得以实现?

  戴泽棠:从世博会的经验看,可能在城市应急系统、智能电力、智能交通和智慧医疗等子系统可以较早较快地实现。但是,应该看到,这些子系统是同时都在发展和进步的。所谓最先突破是相对的。另外,这些这些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必须要看到系统的整体性。中国规划网上海1月1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