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医疗保健事业的加强,人口死亡率在下降,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中国社会也正处于老龄化过程中。 如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同样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尤为显著。我国有部分城市,特别是老城市,将提前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传统观念在变化,一些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职能将逐步转移到社会,其中老年人问题将首当其冲。如何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不仅是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城市规划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新任务。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涉及面基广,将影响国家的住房政策、社会副利政策、退休制度、劳保制度、医疗保健及保险事业等,其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现实生活中已有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规划设计者考虑,诸如: 1.住房问题。随着核心家庭的普及和传统家庭的逐渐消失,居住建筑的户型将产生变革。一方面下一代与老一代分居现象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家庭结构演变具有的“分而不离”的特点,要求两代人的住房距离不宜太远,出现了小户型住户比重将明显增加的趋势。在居住水平逐步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住宅设计与居住区规划应较多考虑这种需求。与此同时,对一部分缺少亲人照顾而又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老年夫妇或单身老人则需要安排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专用住房——老年公寓。 2.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迫切需要向他们提供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西方社会学家预言:“寿命的延长与经济的富裕将会带来一个余暇时代。”今天我们可以在许多城市的街头绿地里看到有众多的老人在练气功、打太极拳、跳舞;一些“茶馆”或的文化娱乐场所又受到青眯;社会上各种“老年大学”及绘画、书法、养花、烹调学习班应运而生。凡此种种,说明“银发文化现象已成为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一些分布于居住区内的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保健站、门诊所等)深受老年人欢迎,使体质较弱但病情不严重的老人不必前往距离较远的医院,可在社区内就近得到治疗。 4.现在我国城市中,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院(敬老院)、康复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机构少得可怜,要进入这些设施条件十分苛刻、费用昂贵,致使相当数量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又无人照顾的老人处境困难。 5.在规划图上明确表示、而在现实中常被忽视的街头绿地,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再次受冲击,殊不知它已日益成为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的休憩活动场所。这类绿地具有投资不多、分布均匀、利用率高、易于管理等特点,是城市生活环境优劣的标志之一,街头绿地的用地在规划和管理中远没有得到充分保证。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从全市角度考虑设置市一级老年服务设施,如老年大学、老年俱乐部、养老院、康复中心等,为这些设施及相应管理机构落实建设用地。在居住区详细规划中则要更细致地安排为老年人服务的基层公共设施,如老人公寓、老人之家、老人活动中心、门诊部、老年人服务中心,以及安排更多的室外活动休憩场所和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公共交通设施等。在居住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加细致,从住宅层数、住宅类型、户型比例到建筑细致处理,均应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如此形成一个从全市到期层,从大到小配套的老年人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服务系统,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生活上能相对独立、丰富多彩的内外环境。体现国家、政府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对老年人的关怀,弘扬祖国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在我国,老龄化问题已经显现出来,老年人服务设施与发达国家比,尚有差距。根据具体条件,应当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实施以下几项基本的老年设施: 1.老人公寓。适用于有生活自理能力并具有一定室外活动能力的老人。由低层公寓楼、公共活动中心及医疗设施组成建筑群。公寓以二、三层为宜,低层每户出入口直接连接室外绿地。楼与楼之间用楼梯及走廊联系。楼内可设小俱乐部、公共浴室、洗衣房等。公寓户型设一室户和二室户两种,二室户供老年夫妇居住。每套住房均设卫生间及小厨房、壁柜。公共活动中心包括:餐厅、电视室、图书室、活动室、门诊室、理发店、理疗室等。 2.老人之家。适用于生活自理程度较低的需照顾的老人。一般为1-2层建筑,有公共起居室、餐厅、男女活动室、健身房等。老人居室应带卫生间,房内有电炉、洗池,可自己烧煮简单食物,并有客房供来探望的亲人居住 3.托老所。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晚间由家属自行照顾的老人,可在白天寄放在托老所,其设施内容可相对简化,但需教研室到一定服务水平。 4.养老院(敬老院)及康复中心。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可安置在养老院及康复中心,长期由人护理。后者应具有一定的医疗水平。此类设施服务范围可在居住区以上或从全市范围考虑。 5.人服务中心。生活上有自理能力、愿意住在自己家中的老人,中心可为其提供多种服务:雇人到老人家中料理家条及个人卫生,用专车送饭到家,安排文娱活动及旅游,家庭医疗护理,陪同外出等。 老年人由于行运不便,与健全人相比对生活居住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在无障碍设计中“安全”和“方便”是主要原则,应把避免失误和灾害放在首位。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一般人十分重视的私密性对他们显得不太重要,老年人更需要外界的关怀和人际交往,住房布置宜具有一定开放性。洗澡间、厕所、厨房是事故多发区,在建筑设计中应重点考虑。 无障碍设计应包括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前者着重于为老年人提供有利于发挥自理能力的居住条件;后者为老年人提供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在老年人居住建筑与公共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应提供一条或多条无障碍通道,保证轮椅能通达。 人是社会的主体,为“人”服务是城市的主要职能。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精神文明需要的增长,城市服务的功能应更加完善,更加多样化。对“人”的关怀,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工作环境,应是城市规划工作始终不渝的目标和宗旨,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面对我国即将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城市规划者应该去思考、研究、探索。中国规划网北京12月2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