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和余杭,历史文化积淀深厚。8000年前,湘湖一带出现了跨湖桥文化;5000年前,良渚冒出了文明曙光。 最近,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萧山篇》和《余杭篇》,梳理萧山区、余杭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并分门别类提出保护想法。该规划从12月7日起至明年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 古街有很多“老行当” 《萧山篇》规划把萧山历史文化遗存,分成8个方面:萧山城区整体层次上的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乡土建筑保护、遗产类建筑保护、古树名木古井古埠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其中历史街区推荐7处,分别为衙前历史街区、坎山长街、安澜路、党山路、里湖弄、赭山塘下街、临浦山阴直街、义桥街、河上长春社区。 以坎山长街来说。这条老街位于坎山镇,是萧山区最长的古街,大概2500米长,南自北海塘,北至跨北塘河的振华桥。古街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其中中、下街店面集中最为热闹。 长街形成于清朝中叶,清末最繁华。后来因集市转移,古街慢慢冷落,但现在仍保留着清代建筑风貌,多巷弄、台门,沿街多为一层或二层砖木结构的店面屋。许多古老的或已消失的“老行当”,像打铁店、竹木器店、南货店、剃头店、弹棉花店、蜡烛店等,都可以在这找到。 朱熹世孙曾住萧山 规划中提到的萧山14处历史文化名村,除了之前已列入的欢潭村外,新推荐13处:朱家坛村、长巷村船坞下、戴村村、凌桥村、马谷村、八都村、麦园村、沈家渡村、水阁村、管村、楼英村、雪环村、佳山坞村。 其中朱家坛村位于新塘街道,现有一处杭州市级文保单位朱凤标故居,周边还有几处民国时期民居建筑,共同形成一个具有清末民初历史风貌的建筑群空间。 朱凤标(1799—1837),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第20世孙,历任清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工、刑、户、兵、吏五部尚书,有“萧山相国”之称。 挖河恢复水上街市 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余杭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651处。 本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余杭篇》推荐5个街区为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水北街、太史第弄、市南街、仓前老街、通济街。 其中市南街要恢复传统商业与居住结合的水上街市,打算沿着现有市新街挖河,因为历史上市新街就是一条河,两边都是商铺和住宅,非常繁荣。 历史文化名村,推荐的是九曲岭上、高村和山沟沟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列入保护名录的也非常多,比如五常十八般武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仁和高头竹马、余杭水乡木船制造技艺、朱三刘二姐长篇叙事诗、卫家班皮影戏、竹马舞、中泰竹笛制作技艺等。中国规划网杭州12月1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