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商业保险外,中国人的养老两大支柱——社会统筹和企业年金,目前都面临新的挑战。 由于保值增值渠道非常狭窄单一,个人养老账户这池不断积累的巨量资金之水,随着中长期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可以预期的攀升,面临不断被“蒸发”的窘境;而企业年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可以用三个百分比来描述——企业参与率1%,参保人数占全国就业人口约1.6%,企业年金占退休收入替代率1%。当前全国拥有基本养老保险的2.2亿人中,仅有1179万人拥有企业年金作为其补充养老保障,且主要为国有垄断行业企业员工。 根据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提供的数据,在2012年至2017年,中国14~64岁劳动人口开始下降,2035年65岁以上人口约2.94亿,将出现不足2个纳税人供养1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即“老龄危机”。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目前国家相关部委正在加紧研究制定关于养老账户的投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其中城镇职工个人养老账户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出台。 跑不赢CPI 城镇职工个人养老账户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出台。基金公司已开始绸缪规划布局,期待可以在这块大奶酪中分到一份 不断被做实的中国个人养老账户基金,正在无声地被另一种力量不断“做虚”:由于保值增值渠道非常狭窄单一,这池不断积累的巨量资金之水,随着中长期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可以预期的攀升,面临不断被“蒸发”的窘境。 “积累型的社会保险基金必须进行投资运营,之前关注的主要是养老金挪用等显性风险,但是贬值的隐性风险同样需要引起注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基金司司长陈良说。 个人养老账户基金分为城镇职工和新农保两个账户体系。《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人保部相关人士处获悉,针对这两个账户体系的投资管理办法都在加紧研究制定,其中城镇职工个人养老账户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出台。这个“办法”的核心意图,是希望从制度层面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难、保值增值难的问题,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构建主体框架。 尽管最终方案尚未成形,一些基金公司已经嗅到这块巨大奶酪的芳香:他们开始绸缪规划布局,期待一旦政策出台便可以从中分到一份。 养老金“缩水” 陈斌和他的同事已经在为自己养老保险金的未来而纠结。 29岁的陈斌在京工作八年,做软件工程,月薪15000元。由于收入水平较高,他按照北京市养老保险缴纳的上限交费,即每月缴纳额是北京市2009年人均月平均工资3倍的8%,大约960元。 在陈斌看来,这抑制了他现在的消费,却只换得未来一个不确定性。“养老保险要等到20多年以后才能兑现。现在的1000元对我来说算一笔钱,能买一顶宿营帐篷,出门郊游能立刻派上用场,可等到退休后,那时候的1000元会贬值成什么样子?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呢?”陈斌问。 有贬值顾虑的不仅是陈斌这种白领阶层。来自广东佛山的民营企业老板黄先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其公司所雇农民工对缴纳养老保险也存在类似的心结。 “物价在涨,对于那些等米下锅的人,肯定会在乎这笔钱。”黄先生说,“他们担心省下这笔未来可能缩水的钱却让现在的日子更紧张,不划算,于是有些人就提出来不要交了。” 缩水的风险已然存在。按照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管理制度的规定,结余的养老金主要是购买国债和银行存款,不能用于投资。由于特别国债的缺乏,养老金买不到收益率合适的国债。而在银行存款中,有近80%到90%的养老金都是短期存款,存款利率比较低,增值幅度很小,和物价相比还是在贬值。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从2000年至2008年,中国的CPI年均增长率为2.2%,而养老金的年均投资收益率连2%都不到,这就意味着每年要损失几十亿元,福利损失很大。另外,如果按照目前的数字测算,我们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每年都下降10%左右。 “目前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手段明显滞后,使其未来远远不能提供预期的保障水平,尤其是在高通胀时期,眼睁睁看着账户上的资金贬值。”陈良说。 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一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在逐步做实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的同时,也在研究制定保值增值的办法。 人保部基金管理司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由该司和人保部养老保险司共同起草的“办法”,已上报国务院,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出台。这份管理办法的核心意图,是希望从制度层面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难、保值增值难的问题,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构建主体框架。 投资运营的思路不止于城镇职工个人养老账户,新农保个人账户投资的方案规划也开始走上轨道。《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人保部农保司了解到,截至2010年7月底,新农保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已累计达到约295亿元人民币。这一额度仍将以较快速度积累。 人保部农保司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希望城镇职工的相关办法尽快定稿,此后新农保账户办法将按照前者的方案加快研究制定。“因为从资金投资管理的角度看,二者是一回事。” 统筹层次:最低在省级 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基金的特殊性决定了,“办法”必须更加注重流动性、盈利性与安全性间的微妙平衡。 全国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的投资具有长期性,投资周期长达数十年,一时的市场波动造成的资金账面缩水或者增幅减速,可以在长期被熨平。 与之相比较,当下阶段的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基金同时承担着“现收现付”的任务。这笔资金直接关系到当期退休公众基本生活保障,投资失败意味着人们的养老生活可能受到直接影响,甚至可能造成养老金的支付困局。 有鉴于此,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基金的投资管理,对于投资的盈利性和资金的流动性要求都很高,对安全性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这也成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难以实质性推进的一大阻碍。 据了解,“办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确保养老金安全的情况下,寻找合适渠道实现有效保值增值,其中在考虑、论证的思路包括投资国家重点项目工程、以适当比例投资资本市场等。但“适当比例”是多少,目前仍存在很大分歧。 上述人保部农保司人士对记者表示,在目前的政策考量中,化解投资风险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加强资金集中度,提高统筹层次。“最低应集中在省一级。”该人士表示。 这是因为,如果集中层次较低,例如县市级,一旦该层次的资金投资失败,很难从其他县市的账户中进行资金调拨,从而使得当地的养老金面临支付困难。而省级或国家级的统筹资金规模庞大,有实力遵循“鸡蛋放在不同篮子中”这一投资原则,且可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金调配,从而保证充裕的流动性。 投资管理主体方面,两种声音并存。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希望能够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纳入旗下。然而,该机构属性为“半商半官”,并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资产管理机构,如果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出现问题,责任界定会比较模糊。 另外一种声音是希望能够单独成立一个机构,用来长期专项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有意见表示,可以考虑效仿借鉴中投公司的运营模式。 投资管理方式在“方案”制定过程中也存在两种模式之争。第一种模式是,在未来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资金池,交由现有部门或者新成立的机构进行管理,由这一机构再筛选专业的投资管理人来做“理财”,模仿全国社保基金的委托投资模式。 第二种模式则是借鉴类似于铁道部采取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招标机制。铁道部各路局的企业年金招标工作,是由铁道部先筛选出一个具备入围资格的投资机构大名单,然后这些机构前往各地铁路分局竞争投标,具体的管理决策、投资管理人的选择,由各地分局把控。 按照这种模式,未来的基本养老保险资金仍将保留在省级层面(如成立省级运营管理中心),但是由人保部先遴选一批符合要求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业投资管理人,赋予它们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理财”的资质,这批投资机构根据各省的具体情况和资金要求,设计相应的投资产品方案,再作具体竞标工作。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此前提交的方案中,比较倾向于采纳第二种模式。 基金公司新奶酪 尽管“办法”的最终方案尚未定型,但一些基金公司已经开始规划长线准备。 “我们现在一方面在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人员多接触,问问最新消息,另一方面准备一些诸如账户管理、服务等常规性工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合资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说。 该人士告诉记者,资金统筹到底会集中到什么层次是基金经理们最关心的方案内容之一。因为对公司而言,未来更加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争取“客户”资源,也就是相关层级的劳动保障部门。“知道了统筹层次,我们就知道客户在哪里了。” 而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对符合资质的基金公司来说,都将是一大利好。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投资管理人的盈利模式与企业年金相似,也是按资金规模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以企业年金为例,目前市场上共有23家基金公司具备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全国范围内,企业年金资金池的总规模大约为2000亿元,其中有一半的资金具有委托权限,即1000亿元的资金交由23家基金公司一起掌管,每家平均44亿元左右。 据《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8年末,13个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省份,共积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1100多亿元。而随着国家全部推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以及农村逐步实行养老保险,养老金实际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记者与这位经理粗略算了一笔账。方案成行后,如果人保部及各地劳保部门仍然沿用目前拥有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资质的基金公司做基本养老保险账户的“理财师”,且允许权益投资的比例按照全国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的惯例维持在35%到40%之间,那么以全国1万多亿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总额计算,各家基金公司平均掌管资金将达到200亿元左右,大幅扩张了目前的资金规模。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对基金公司而言,其诱惑有多大,可想而知。”上述合资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而允许权益投资的比例大小将直接决定基金公司这块新奶酪的盘子。 按照企业年金的运营经验来看,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养老保险投资管理人上马后立刻盈利的可能性较小。“前几年很可能亏本,但我们都看重长线回报。回报周期要看能拿到多大的资金规模。规模越大,手续费越多,回报的速度也越快。”该人士指出。 企业年金:危险的“短板” 企业年金发展20年,目前仍为养老三支柱中的明显短板,而单纯依靠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中国养老事业前景堪忧 吉连有,退休整十年,今年他领到的退休金是每月1380元。尽管曾经是黑龙江省绥化市复合板厂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但2000年退休的时候,吉连有每月领到的退休金仅是退休前工资的40%。十年来,由于物价上涨和工资水平的提高,退休金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目前他每月领到的钱还达不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1479元)。 “我从未听说过‘补充养老保险’的事情,退休金是我现在唯一的收入。”吉连有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十年来,他一直依靠这份退休金生活,不得不保持着相当简朴的生活方式。 吉连有并非个案。国家统筹基本养老保险仅为退休职工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则可以增加职工退休收入,是养老保障中不可或缺的第二支柱。然而虽已发展20年,企业年金规模和制度却仍然严重滞后,处境尴尬。 修订在即 企业年金是基本养老保险之外企业和职工自愿建立的一种补充性养老保险,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可以用三个百分比来描述——企业参与率1%,参保人数占全国就业人口约1.6%,企业年金占退休收入替代率1%。当前全国拥有基本养老保险的2.2亿人中,仅有1179万人拥有企业年金作为其补充养老保障,且主要为国有垄断行业企业员工。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基金司官员日前透露,今年11月底前将发布修订后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这将是继2004年推出《企业年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简称23号令)七年后的首次修订。 企业年金再次被拉入人们的视野。人们期待通过此次对23号令的修改,为企业年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同时指出,企业年金行业仍然处在发展初期,修订后的23号令虽然更加详尽,但 “类似于在用对大学生的要求管理婴儿”,要求过于超前,作用有限。 业内专家强烈建言,当务之急是加快施行税收优惠和中小企业集合年金制度,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迅速扩大企业年金的范围,摆脱当前企业年金仅为少数垄断企业施行的“富人俱乐部”现象,使中国在不久的将来面对老龄危机可以充分发挥第二支柱作用,从容应对。 最大的短板 中国自1991年开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了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第二支柱)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相结合的制度设计。 “相比第一支柱和第三支柱,企业年金发展总体滞后,比较薄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基金司司长陈良在参加7月中旬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养老金制度国际研讨会时坦陈。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养老金工作室主任杨燕绥教授认为,国家统筹基础养老金是应该覆盖全体国民的公共品,目标是克服老年贫困,保障全民的基本生活;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应覆盖工薪阶层的70%,是一项准公共品,维持体面生活。 然而,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其覆盖面和替代率都十分滞后。 “目前,中国企业年金参保人数仅为全国就业人口的1.6%,占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的5.5%,企业年金在退休收入中的平均替代率不到1%。”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所长、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对《财经国家周刊》说。 这里所说的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 郑秉文介绍说,相对于美国企业年金50%的覆盖面和接近40%的替代率,中国企业年金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还无法真正构成养老第二支柱。基本养老金作用有限,企业年金缺失,老百姓更多依靠的是个人储蓄来养老。 “老百姓在极力存自己养老的钱,中国的储蓄率从1998年的37.5%上升到2008年的51.3%,而消费率却在逐年下降。”郑秉文认为,这表明中国养老保险社保体系各支柱之间负担分配很不合理。三根支柱有一根瘸腿,养老保险制度必然不稳固。 他还指出,由于目前老年收入来源没有实现多元化,当期消费就难以正常启动,要消除这种疑虑,就需要给人们一个良好的老年收入预期,企业年金的覆盖面和替代率亟待提高。 打破“富人俱乐部” 现行针对企业年金的政策制度,使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加入进来,企业年金被“富人俱乐部”独享。 根据郑秉文的调研数据,目前中小企业建立的企业年金基金占全国企业年金基金总规模的4%,缴费人数占比仅为10%。当前所有参加企业年金的3万多户企业中,绝大部分是中央和地方有实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要分布在交通、通讯、能源、金融等垄断行业。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汉表示,企业年金是一种自愿参与的非强制型补充养老保险,国家针对参加企业年金的企业和个人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将是企业年金发展的引擎。 然而目前在企业年金的缴费环节,国家给予企业的税收优惠比例还远远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而个人缴费部分更是不享受税收优惠,杨长汉介绍说。 一位接近财政部和国税总局的人士对记者表示,财税部门之所以对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不到位,一方面是考虑当期税收收入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觉得,如果给予过多税收优惠,反而让“富人俱乐部”得到了实惠,目前推进此事时机并不成熟。 对此郑秉文分析指出,从长远看,制度建设比当期税入更重要。如果把缴费阶段的税收转到企业年金领取阶段收取,可使这笔次财政收入“转移”到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 除了税收优惠政策,中小企业集合年金也是企业年金扩大覆盖面的关键所在。一位接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透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在两年前就拟定了《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管理条例》,它是一个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制度设计,可以免去中小企业建立单一年金计划所需的高额成本,实现多个企业集合的资产池,降低风险。 然而这一非常急需的政策却迟迟没有出台。 根据郑秉文的研究,中东欧转型国家建立多支柱社保制度的时间几乎与中国相同,但企业年金的发展速度却远快于中国。例如,捷克建立职业年金的企业参与率是45%,匈牙利是31%,芬兰是8.7%,而中国的企业参与率仅为1%。 郑秉文表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才能真正降低政策门槛。“如果就停在当下,才恰恰证明企业年金是富人俱乐部,是不公平的制度。” 远虑重于近忧 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至2017年,中国14~64岁劳动人口开始下降,2035年65岁以上人口约2.94亿,将出现不足2个纳税人供养1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即“老龄危机”。 “面对即将出现的老龄社会,我们没做好准备,到现在为止还缺乏战略安排。”杨燕绥表示,国家需要制定一个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战略,明确理念和路径,对于养老保险制度中每个支柱所占比重,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设计并协调发展。 目前,对于企业年金的发展,国家政策指向还不明确。所有的规章制度还都处在部委一级,没有一个国务院层面的法规可以遵循。据有关人士透露,正在修订的《社会保险法》对于企业年金领域也没有涉及。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经做过测算,假定从2003年起,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企业普遍建立起企业年金制度,未来20年企业年金总积累额将达到4.75万亿元。国家累计减税总额在2020年将达到9480亿元,但这意味着国家每减少1元税收,可使企业年金增加5元积累,减少国家基本养老金的公共财政支出。 针对个人养老金的所得,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副主任刘广君帮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位月工资4000元的职工,在相同缴费比例、投资回报率和工资增长率条件下,缴费20年可以拿到退休前工资的9%,缴费25年则拿到12%,而35年将达到24%。这说明企业年金积累的年限越长,获得的收益将越多。
(责任编辑:杨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