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城市记忆不能被无情地拆毁

时间:2010-09-07 11:02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林丹

    近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人民网做“文化遗产:让生活更美好”的演讲,他指出: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城市化加速和大规模城乡建设相互叠加,使得今天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最艰苦、最严峻、最紧迫的历史阶段。所以,他非常反对“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这两个观点,因为,旧城改造的问题在于把千百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定位于改造的对象,而没有强调它需要保护、需要有机更新的一面。最痛心的是,现在在一些地方,尤其是那些具有历史价值和人文积淀的一些老城、一些老建筑、一些历史街区,却在轰鸣的推土机下,悲惨无情地被推为平地,很多历史的、传统的街区被写上大大的“拆”字,很多传统建筑,本来可以继续使用很多年,甚至几代,而成为城市珍贵的记忆,但却被无情地拆毁……这是一种“城市病”,这是一种城市文化危机。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老城、一些老建筑、一些历史街区,它们的命运遭遇,一直是这几年来,我们关注、引起思考甚至忧虑的重要的文化问题,但残酷的现实是,尽管我们在不断地讨论、强调、关注,但我们在这方面的文化保护意识,似乎仍是淡薄,对待历史文化的情感仍是淡漠的,以至更缺乏对历史、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因为,在历史里,当然更是在目前的现实里,各地还是在不断发生着历史文化遗存被弃置、被损害、被破坏的严重现象,譬如近期发生的镇江强拆粮仓、大理拆除古城墙。

  如此多的大拆大建,毁坏城市文化遗存,埋葬城市文化记忆的现象,让我们深深感到留住城市历史,传承城市文化,保存城市记忆,意义重大而又任重道远!

  为什么我们对城市改造中的大拆大建,割断历史,毁灭记忆,有着切肤之痛,因为,这涉及到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不可再生的、不可复制的城市的独特的文化历史,城市的文化记忆。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城市生活的实践中。一个城市的文化的底蕴,依赖它的城市人民的共同的价值观,依赖城市文化的、历史的建筑所铭刻和记载的历史,依赖于这个城市发展的生活史、文化史和精神史的内涵和积累,依赖于这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文化品质和精神创造力,依赖于文化艺术在城市生活里渗透的程度,通过城市文化记忆这条路径,我们才能把握我们生存的历史之 “根”,我们才能清楚地梳理城市的人文肌理,发现密切的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受那浓浓的城市邻里的小巷情趣,才能找到我们回“家”的路……

  然而,在推土机的轰鸣、肆虐下,城市的这一切,历史情感、共同记忆、城市美学,以及人文的细致、哲学的深思、文明世界人与人之间不能或缺的婉转和体贴,全都像被斩断卷起的草根,尘飞烟灭,不复存在。难怪文化专家如此痛说:“大拆大建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要避免这种城市灾难的发生,要防止这种“城市病”的发生,不能野蛮拆毁我们珍贵的城市记忆,我们该做一些什么呢?

  走过一栋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历史建筑,我们要自觉地发问、思索,这栋历史建筑会不会被推倒铲平,变成地产商的货品,有钱人的私家洋房?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它重新修复,风华再放,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记忆、公共财产。我们必须思考,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当你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负担时,它就只能蓬头垢面地呆在角落里,而当你把它当成是城市的发展动力与文化资源时,它就立刻站起来,光照四方。中国规划网北京9月7日电 记者林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