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京官任职地方优于挂职锻炼

时间:2010-08-21 10:52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林春霞

  挂职往往有“过客心态”;任职归属感更强,责任与压力更大

  “到地方交流任职”的话题近来颇热,在京的各部委及中央直属机构将派出60名正局级干部到地方任职锻炼,担任地方副市长或副书记。

  据透露,去地方任职的60名官员约占目前中央直属机关司局级干部人数的5%,明年中组部有意进一步扩大中央到地方的任职人数,今后干部任命更强调基层工作经验及中央和地方互动。

  从挂职变为任职,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专家和学者认为,这是干部管理制度的一个新探索,值得尝试。

  地方阅历是执政需要

  去年12月份中央正式下发了《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11项举措,其中有“加强从基层选拔干部”的内容。而目前部委局级干部中三分之二都没有基层工作经历,45岁以下的局级干部今后几乎都要轮一遍。

  国家行政学院竹立教授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让干部到地方挂职或任职锻炼,有利于增加干部的成长阅历与经验。今后衡量干部不仅仅是能力,而是知识、胸襟、魄力、经验等各方面的综合要素,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鼓励京官到地方任职,亲历不同地方的发展环境,倾听百姓的呼声,这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执政能力与决策水平,是今后培养领导干部的一个方向。

  竹立家也有过到地方挂职的经历,他曾于1995年到内蒙古满洲里市挂职市长助理,虽只有短短一年半时间,而他觉得收获很大。“这不仅增加了我对基层、社情民意的了解,对官场有了更深刻认识,同时对自己个人成长也是很好的锻炼,有了这番经历,回来后在做某些课题研究时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加理性。”竹立家对本报记者说。

  竹立家强调,京官到地方任职,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搞特权,不搞官本位思想,要增强服务意识,放下架子,与当地干部群众融为一体,切实关注百姓疾苦。

  也有专家指出,中央在做某项决策时,往往由某部委的司处级官员调研起草,如果他们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基层情况,就会使政策与实际有偏差,缺乏针对性。

  地方任职更能扎根

  一位在河北省某市任副市长职务的博士对本报记者说,他当时作为知识分子到河北挂职,这是地方改善干部知识结构的需要。过去官员到地方挂职是为了弥补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现在则是为了给基层输送更具视野、学历更高的干部,以推进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交流干部的专业则向理工、法律、经济等多领域拓宽,这是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

  这位已在当地正式任职的博士副市长认为,挂职与任职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过客心态”。挂职干部时间短,虽然主观上想诚心诚意为当地做一些实事,但由于没有实职权力或其他因素,类似于“实习生”,只是协助管理、熟悉业务,最终只能做一个匆匆过客,其挂职经历也只能作为以后升迁的经历。

  而任职不同,任职者个人的档案关系都随之过去,是某政府机关的正式领导干部,他们就有归属感,责任与压力更大,必须投入全部的时间与精力。这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探索,也应该有更好的预期效果。

  曾在浙江省瑞安市挂职副市长的陈林,是清华大学博士后,2005年由中央组织部下派,浙江省委组织部以“人才引进”名义去挂职,他对此也有同感。

  陈林认为,挂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可拓宽中央与地方交流的渠道。去挂职的干部有不同心态,有的希望能留在地方任职,为当地奉献自己的才干;有的只是想增加一些阅历,便于今后升迁;也有人会担心去了回不来,不太情愿去。因此,不同心态的人在任职期间的表现也有所不同。这次中组部让中央司局级干部到地方直接任职,对干部交流工作将起到促进作用。

  竹立家认为,改挂职为任职,更有扎根感,挂职干部没有实职,往往有“过路感”心理。当然,如果京官到地方任职比例扩大,挤占地方指标,对地方干部的晋升可能多少有些影响。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以前的挂职锻炼就是走个过场,任职就需要真正在地方政府部门主持开展工作,对于领导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能力的好坏就很容易在工作过程当中得到检验”。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