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是推动全球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也为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目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可行的路径选择。 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尽力以“三个集中”方式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改变了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状况,为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通过“三个一”机制建设,成都在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要从根本上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成都还任重道远。 一、成都低碳发展的“三个一”路径与机制 “三个一”路径与机制的基本内涵是以“建设一批低碳试验区,拟定一个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一套低碳发展推进机制”为抓手,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1.建设一批试验区 发展低碳经济社会对成都乃至全国来讲,都是一个新课题,没有成熟的范例。因此,通过选择一批有特点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试验,是为成都市乃至全国将来全面建设低碳经济社会提供经验和思路的有效途径。 首先,设立低碳示范区(市)县。2009年8月,成都市将万元GDP能耗最高的青白江区确定为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以发展 “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服务业”为重点,从组织、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保障,全方位推进低碳建设,这是极为典型的高能耗区试验模式。与此不同,鼓励万元GDP能耗较低的温江区和高新区通过编制低碳城市规划、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引进推广节能产品和技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路径,积极打造低碳发展较高水平的示范样板区。 第二,建设零碳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成都市通过选择沼气发电成功典型进行试点,扩大沼气规模,推进沼气发电和综合利用,应用领先的节能标志技术,使农业产业园区能源通过沼气实现自给自足,建设零碳排放的产业示范园区。 第三,建设零碳旅游产业示范园区。其主要内容是以都江堰龙池-虹口旅游区、温江北部生态旅游区开发为抓手,采用电动车、免费自行车及其他标志性节能产品,减少碳排放,同时利用周围森林、花卉苗木的生物固碳作用,中和二氧化碳,建设零碳排放的旅游产业示范园区。 2.拟定一个低碳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的低碳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缺乏系统的低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鉴于此,成都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低碳成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政府相关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低碳成都建设重大问题前期研究,形成了《成都市建设低碳城市工作方案》,《方案》从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树立低碳理念、开展试验示范、创新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确立了28项重点任务。目前,成都市正在编制低碳成都建设专项规划,并把专项规划重要内容和发展指标纳入 “十二五”规划,为成都发展低碳经济社会提供规划指导,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变。 3.建立一套推进机制 “十一五”以来,成都市围绕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建立了一套促进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机制,促进了成都市的低碳发展。这些机制包括节能减排统筹协调机制,节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生态重点工程建设机制,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单位GDP能耗补偿和奖励机制。 通过“三个一”机制建设,成都在节能减排、优化市域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8年,成都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2%,各出境断面水质明显改善。2009年,成都市单位GDP能耗降至0.86吨标煤。 二、成都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最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创新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成都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成都的必由之路是: 1.继续坚持实施生态保护以及“退耕还林”相关政策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重点在于将发展碳汇林业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建立相应的目标任务和管理责任,同时加强碳汇林业的科技支撑,积极引进国内外林业建设和管理的先进技术,结合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地产权流动,提高林农自主造林积极性,并通过建立发展碳汇林业的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碳汇林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碳汇林经营模式,促进个人、企业和生态建设共同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这方面的重点是继续发展沼气,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农业生态园区,降低碳排放,并尽力实现零碳排放。一方面,政府要增加对沼气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大中型沼气综合设施,推广“猪—沼—农作物”、“生态养殖业—沼气—有机肥料—高效种植业”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推广免耕覆盖沃土栽培技术和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等,建立和推广“种植业—秸秆还田—种植业”和“种植业—秸秆—食用菌—有机肥(饲料)—种植业”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同时通过推广秸秆生物气化技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 3.建立低碳工业发展模式 建立低碳工业发展模式的重点一方面在于注重工业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针对成都已形成产业优势和实现规模化的制造业,如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等行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使用节能减排设备,提升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工业,针对战略性新兴工业,如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等,可通过加大资金支持、优先给予用地保障和能源供应政府采购等方式,促进战略性新兴工业健康持续发展。此外,还要继续加强限制或禁止“两高一低”传统制造业发展的工作力度,促进其利用减碳技术改造落后设备与工艺,降低碳排放量。 4.建立低碳服务业发展模式 建立低碳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一方面,要全面放宽市场准入,大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服务业,同时加大财政引导与投入,支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软件和服务外包、教育培训、健康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并通过给予用地优惠、基础设施配套等,加大对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集聚区的建设力度,通过采取土地出让、租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建立适合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等,创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融资环境。 5.相机运用碳税与碳交易环境政策工具 环境政策宜采用组合政策工具,将行政管制、环境税收(碳税)与排放权交易(碳交易)结合起来,形成以价格机制为主,辅之以配额交易和行政管制为内容的低碳组合政策工具。首先,应逐步开征包含碳税在内的环境税,将碳税作为环境税的重要内容体现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引起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关注,同时综合考虑除碳排放以外的其他污染物和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其次,探索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成都应以积极姿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分得适度的配额,并力争尽快成为西部地区碳排放交易试验区,在未来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争取主动。中国规划网成都8月18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