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能否成为“文化大省”?广东用事实做出了肯定回答。刚刚落幕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广东一举夺得11个“文华奖”,占全国获奖剧目的1/6,令人不禁对今日岭南文化刮目相看。 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撑。“硬实力”与“软实力”不同步,势必制约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7年前,中央确定广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启动了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车轮。随后,广东文化建设风生水起,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全省文化产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数、营业收入、总资产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即使去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广东文化产业依然逆势飘红,实现增加值2149亿元,连续第七年名列全国榜首。 但是,“快速”并不等于“科学”,“量大”并不等于“质高”。惯于反思的广东人没有盲目乐观,而是找出文化产业“大而不强”的弱点,继续自我加压,提出“文化与经济互动”,要建设“文化强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发出了“动员令”:“突破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取得实质进展。”广东频频发力,调结构,建体系,抓创新,“文化大省”加速驶向“文化强省”。 调结构,创新机制,释放生产力 周末,宽敞明亮的排练室笑语不断,热气腾腾。演员们三三两两围在一起,琢磨、讨论表演技巧。“以前,大家只满足于完成任务、按时发工资,休息日谁还来排练?可你看现在——”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远明站在排练室门口,笑眯眯地说:“是改制,让剧院迸发出活力。”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广东以“放权、让利、搞活”为核心,加快国有经营性资产剥离,推进文化经营单位政企分开,激发了文化产业活力。省新闻出版局一口气将原来下辖的13家企事业单位划给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全省近百家文化事业单位相继完成“剥离”、“改制”工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表示:“广东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大限度解放文化生产力,继续努力争当全国文化产业的排头兵。” 艺术院团改制是最难啃的“骨头”。 2008年改制之前,一些艺术剧团两年都排不出一部像样的剧目,演出不正常,奖金发不出。改制1年,省木偶艺术剧院就创作了4部新剧目,演出订单接踵而至,票房收入持续攀高。去年,剧院演出收入比上年增长30%,演员平均月收入提高了2000多元。今年5月底,剧院与德国一家公司签下了欧洲巡演100场的协议。 既讲社会效益,又要经济效益,文艺院团改制有着自身的特点,不能“一改了之”。广州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徐咏虹说:“改制不是甩包袱,而是‘扶上马,送一程’。”“养人头”变为“养作品”,编制拨款变为采购作品,每个院团配一个剧院,多种经营,不吃“大锅饭”,激发创作动力。全省重点文艺院团基本实现转企改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演艺机构和演出中介组织发育良好,文艺舞台更加开放、多元,演出市场日益繁荣。 体制改革激发了产业活力,也衍生了“小、弱、散、乱”的弊端——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低,自主品牌、独创产品不多,行业发展、区域分布不平衡,整体发展后劲不足。 调结构迫在眉睫,促转型势在必行。由广州交响乐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和星海音乐厅三家“强强联合”组建的星海演艺集团,坐落在珠江中心二沙岛上,主排练室、副排练室、分声部排练室等“硬件”全国一流。去年,广交和星海经营收入在全省艺术表演单位中名列前茅。最近,又有9个省属艺术院团和文化经营单位即将并入星海演艺集团。集团总资产将从4亿多元增加到10亿多元。 大调整,带来大变化。广东新闻、出版、印刷、发行、音像、广告、动漫、体育等纷纷合并重组,打造行业“航母”。深圳市文化产业成为继高新技术、金融和物流产业之后崛起的第四大支柱产业。 抓龙头,创新业态,增强竞争力 驱车驶进广州开发区科学城,玉树公园南侧流水潺潺,鸟语花香,10万平方米空置项目用地已规划完毕,一个全新理念的文化产业创意园将在这里崛起。更值得关注的是,创意园将带来阅读的“革命”——手握一个阅读器,遍览报纸、杂志、图书,还可以交流互动,阅读从“静态”变成“动态”。 推动这一“革命”的,是广州明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在推广的新型阅览器。公司总经理俞有枢在图书发行领域默默奋斗近30年,每次创新,总有收获。这一次,在业务鼎盛之时果断“转身”,他下定决心,要打造一个覆盖工业设计、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研发与运营、动漫设计电子传媒等领域的新文化王国。 明名公司的转型,代表了广东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创新业态,培育龙头,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加快,新的文化业态层出不穷,动漫、网络游戏、游艺娱乐、设计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应运而生。 奥飞是全国第一家上市动漫企业。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奥飞顺利实现了从玩具厂向文化创意企业的转型,逐渐形成了“集内容原创、发行、播放、授权、衍生品生产和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的盈利模式,被称为“产业文化化”的典型。去年,奥飞实现营业收入5.9亿元、利润总额1.17亿元,分别比上年大幅增长30.95%和70.19%。 新业态,高效益。这些以“三低一高”(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高附加值)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创造出让人惊讶的“硬效益”。广东950家动漫企业,年产值过百亿元,约占全国的1/4;全省网络游戏年收入约占全国的1/3,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游戏的收入占全国的1/2;广东企业自主研发制造的电子游艺游戏设备占全国的60%。 新业态的加盟,推动广东文化产业迅猛发展。7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4.6%,高于同期GDP增长水平;占全省GDP比重保持在6%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规模总量占全国的1/4。 建体系,夯实基础,扩大影响力 长期以来,文化领域主要依赖政府投入。而文化企业缺乏固定资产抵押物,产品收益情况难以评估,难以获得金融信贷支持。缺少资金成为中小文化企业普遍的难题。 “动漫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播出后市场反应火爆,但广东收益不大,对我们刺激很大!”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赖斌坦言,这部广东本土原创的动漫产品因找不到投资方,只好寻求外地投资,大部分收益拱手让人,“这促使我们下决心,创新服务体系,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设立了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投资基金。” 今年初,广东省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与建设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三家银行签订“文化与金融战略合作协议”,为省内文化企业提供210亿元的信贷额度。民生银行广州分行行长吴新军表示,该行正在筹建专家组,对企业的前景、效益及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增加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了解和授信。 完善体系,夯实基础,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如虎添翼,文化市场日渐红火。今年5月中旬,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总成交额1088.56亿元、合同成交额351亿元,创历史新高。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广州举办首届舞台艺术演出交易会,吸引了1万多客商参加,签约项目36个,交易金额1.55亿元。 一批本土文化企业开始走南闯北,影响世界。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公司高举“科技+文化”大旗,在主题公园、特种电影及成套设备、影视出品、动漫、网络游戏、文化产业衍生品等领域“攻城略地”,去年实现销售收入8.8亿元,利润3.6亿元。 专家认为,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一字之差,内涵丰富。它表明,广东既注重文化发展数量和规模,更注重文化发展的结构和质量;既注重文化生产能力,更注重文化创新能力;既强调发展速度,更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注重实力的增强,更注重科学体制机制的构建。 如今,大步迈向“文化强省”的广东,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省级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集群等43个,初步形成较为完整、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体系。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