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基础设施建设有望迎来发展大机遇。丁玎摄 特区前30年,看“关内”;特区后30年,看“关外”。 从7月1日起,深圳便再无“二线关”。 今年两会,特区内外一体化获批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深圳,也将让横亘在特区内外三十年的关卡,成为历史。 30年前,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速度”成了中国的一个符号,也让特区内外有着现实和心心理上的分水岭。 30年后,当深圳再次审视自己“如何重新杀出一条血路”的时候,深圳张开了臂膀,拥抱特区外。 一体化,这个字眼底下深藏了多少的含义?对于过往,这个城市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对于未来,这里的人又在面对怎怎样的思考? 向“内”看的发展 南岭村居民张育彪,依旧记得上世纪90年代“边防证”的故事:公交车坐到布吉关,下车持着边防证和身份证待检,过关后,你便是从特区外进入了特区内。 曾几何时,关口排队的长龙,成为一种风景,刻在特区30年不可磨灭的记忆中。就这样一张小小的边防证,成了特区内和特区外的象征。 关内,关外,是两重天。 关内,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这里有着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的“特区立法权”,特区立法只在特区内施行;在这里资本投资有着更多的政策优惠;在这里有着财政对基础设施、经济文化的大部分投入。 特区的前30年,是关外向关内仰望的30年。但因着特区的利好,“特区”二字还是给特区外带来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际遇。 1980年,穷怕了的南岭村利用本村毗邻香港、紧靠特区的地理优势,办起了南和电子厂。1982年,他们又引进港商投资20万港元,办起了松果丝花厂。其后,在1984年,他们用政府补偿的200万元特区征地费,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南岭村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已经超过2亿元,社区集体净资产超过13亿元,成为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个神话。 虽然没有特区内可比拟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投入,但特区外却因为靠近特区而地皮又相对便宜而成为特区的“后院”,这里崛起了大芬村和横岗的眼镜产业,村民们也早已经洗脚上田,在村里建起厂房和楼房用于出租,虽然发展不比特区内,但集体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自成体系。 “门外汉”的孤独症候群 2007年,网上一篇“布吉,你被谁抛弃?”引发了社会各方对布吉定位和发展的一次深思。 长远规划的欠缺,发展的无序和空间的制约,再也不能让这个上世纪90年代名噪一时的城镇保持突破发展的壮举,随之而来是更多社会问题的显现。 卫生医疗资源不足、教育学位不够、交通混乱、治安难管理……因为缺乏有序的规划,布吉已经没有很难找一个整片的干净土地,来给工作、生活在这里的100万人建设一个公园,一个医院,或者一个承载产业升级转型的工业园区。 观察者认为,抛弃论既反映了出特区内外现实和心理的差距,也是对“同城不同天”现实的无奈。 而这,何尝不是龙岗的缩影?! 今年深圳两会,在人大龙岗分组讨论上,农民工代表谢素珍疑问为什么有这么多农民工孩子没办法上公立学校的时候,同组参加讨论的龙岗区区长张备道出了龙岗的现实:近年,龙岗有60亿左右的财政收入,教育每年拿出17亿的财政供给,目前,龙岗有79所公立学校,83所民办学校,超过一半的孩子在私立学校上学,虽然每年龙岗的公立学校都在扩招,但是要一下子让所有的孩子在公立学校上学,或者把尽可能多的私立学校归纳到公立阵营,龙岗却没有财政能力,多年来,因为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市、区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龙岗还有100亿的贷款。 教育数字之外,是更大的一笔账,显示着特区内外的差距。与特区内相比,龙岗区基础公共设施建成率只有规划的1/3左右,远远低于宝安和特区内水平。比如道路建成率龙岗只有40%,特区内基本上是100%。又比如医院的建设,龙岗区每万人病床拥有量只有9.4张,全市平均水平是17张。教育方面,龙岗高中生预算支出1.2万,特区内是1.6万元。警力配备,全市每万人14个,龙岗只有每万人6个。 多年来,龙岗在城市建设上,规划和投入相比关内,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经济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从长远看,也难以为继。这种粗放型、边缘化的城市建设,到今天,按现代化的标准衡量,变成当前发展需要解决、克服的障碍。 于是,关外,像徘徊于特区的“门外汉”,开始有了自己的孤独,有了特殊的症候群。 造成特区外症状的原因,除了深圳过往财政支出上的偏重不同之外,还有现行的“一市两制”。 人大代表吕成刚是一名律师,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她深刻地感受到了“一市两制”的差异。 “特区立法权仅限于特区内使用。”这句话造就了很多的不同。 对待劳务工,特区内外的待遇是不同的,特区内的劳务工,一个月最低工资是1000元,而特区外只有900元,这意味着他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有着差异,在劳动仲裁案件里面是不同的判断。对待企业,税收政策也有所不同,特区内的高新科技企业,它们获得的优惠比特区外要多;交通法规也不同,比如特区内闯红灯罚款500元,而特区外只有200元;此外还有公交票价、水费、电费的差异。 此外,城市规划条例、土地监管条例和土地管理条例在特区内外都不一样,在深圳市全盘的规划发展构想中,对特区外土地资源整备和利用的规划,是滞后的。 向“外”看的未来30年 特区30年后,发展的需要,让这座而立之年的城市,重新审视自己的出路。 去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尽管该方案中未明确提出“深圳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但中央明确指出相关需要突破的重大事项可专项申报。去年9月出台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三年(2009~2011)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三年深圳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任务,重头戏包括向中央申报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 去年10月,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深圳特区版图扩大的方案已由省政府提交给国务院。若深圳申报中央的特区扩容获批,面积将扩大5倍。 到今天,特区内外一体化,已经不再是新闻。 但特区内外一体化的动作,早已经酝酿实行。 2003年,深圳从第一次编制近期实施建设规划,到2005年第一次编制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年度计划以来,就开始进行全市统筹,重点推动了特区外宝安中心区、龙岗中心城等重点地区的规划建设,并加快了轨道、干线路网和学校、教育等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进度。2006年,特区外八大组团分区规划,也编制完成。 从这时开始,深圳更多的关注聚集在改善关内外的差距上。 “2009年,特区外宝安(含光明新区)、龙岗(含坪山新区)这两个区域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5亿元,占全市比重的65.2%,今年预计达到1300亿,占有比重提高到67.7%。在今年政府的投资的初步安排里面,宝安、龙岗两个区政府的投入初步安排是450亿,占整个政府投资的72%,以此提升特区内外一体化的水平。”深圳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陈彪主任在两会期间透露。 对于成为新特区的梦想,龙岗人是期盼的。更好的特区立法,更好的投入,更好的城市管理理念,将为新特区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但依旧不可忽略的是,这里还是有着不可避免的难题:有着无数的农民房,有着缺乏规划的拥挤街道,有着依旧以出租为主的集体经济……这些是新特区的家底,也是他们即将打破和创新的内容。 “差异在未来的十年甚至二十年,还是存在的,新特区有过渡和适应期。”吕成刚说,“比如我们要提高外来劳务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这会给现有的企业带来压力。压力或者可以淘汰落后产能,这会带来人口减少、消费降低、厂房出租率减少,但是对于长期来说,我们需要承认阵痛期。” “我想7月1日给大家的一个感觉,我认为首先是一个拉近了心理的距离。龙岗和宝安,包括坪山、光明新区已经成了特区,心里上拉近了距离。第二,提升特区外民众的自信心、荣誉感、家园意识。从长期来看,这恰恰是对政府的一个考验,对我们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管理意识和服务的意识一个挑战。同时我想随着特区内外一体化,我们环境会更加优美、产业不断升级,能够让老百姓逐步感受到特区内外在融合,在自然而然连成一体。”张备说。 虽然阵痛难免,但是新特区也必须有所担当。 “关于一体化怎么走的问题,下一个星期你再过来看。相信两会之后,龙岗会认真地从干部到群众进行思考,思考怎样转变观念,思考一体化怎么干,干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留下了一个悬念。 未来的路怎样,还是未知,但未知,却让人期待。 南方日报记者刘婷婷 分析 三问龙岗“后关外时代” 对于龙岗,在即将到来的特区一体化正式落地的时候,亟待解决能够迅速迎接一体化的要务,千头万绪、林林总总,各方各面都要通盘考虑,其中交通、城市更新、产业转型以及干部素质和观念的转变,理应成为首要解决的要务。 交通瓶颈 出入关何时不再难? 目前的龙岗,不论是与特区外的交通对接,还是与周边东莞或惠州的交通对接,都显得极为不便利。往特区内,仅有水官高速与205国道两条主干道可以通行,而眼前水官高速的归属权和收费问题破遭人诟病,205国道也因大运会和地铁三号线同期施工处于大修状态。 各界一直呼吁尽快开通的红棉路与沙菏路,却因种种原因一直不能通车,变成了两条断头路。 于是,每日进出龙岗的车流,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间,便拥堵在布吉关口,甚至蔓延至梅林关口。 开私家车尚且如此,更不用提公共交通了。目前龙岗进入关内,仅有351、353、329、365、E5、E6等少数几趟班车,同时由于上高速不载客等原因,在目前龙岗务工人员尤其是从关内进入龙岗的务工及商务人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目前的公共交通运力明显解决不了需求。许多人常常在周五下班时分,在龙岗中心城苦等入关公交车辆几个小时而不至的场景,屡见不鲜。虽然目前交通部门紧急加开了多趟高峰专线,但也是杯水车薪,等车难已经成为许多刚从关内来到龙岗工作的市民们口中最热议的词汇了。即便是地铁三号线即将开通,但由于目前尚未得知其综合运力状况,以及对目前站点设置状况的颇多争议,部分市民对此也颇有忧虑。 而对此问题,区委书记蒋尊玉也是深有感触:“以前在深圳是上班入关难,出关不难,下班出关难,入关不难。现在我到龙岗上班了,每天坐车往返,发现上班出关也难,下班入关也难。”他进而表示,龙岗的对外交通一定要尽快有一个大的改善。 城市更新 城市建设欠账如何补? 人大代表张育彪等在联名提案中,对于龙岗市容市貌的形成原因,如是表述―――30年来,不管在哪种管理体制下,龙岗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欠账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水平上。前20多年粗放型的、边缘化的城市建设“成就”,到今天按现代化的标准来看,就变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克服的障碍。 而城市更新工作也是本届政府需要力克的一块硬骨头,由于投入不足,龙岗区与特区内在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差距越来越大,离市里提出特区内外一体化的目标越来越远。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唯有通过城市更新的手段(包括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的方式)来实现,尤其是随着2011年大运会的临近,龙岗区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发展对城市更新的要求非常强烈。因此,加快龙岗区城市更新改造步伐及加大城市更新扶持力度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但多年来,龙岗区的城市更新工作推行的一直不是很顺畅,许多开发商的拆迁开发时间,大多在5-7年以上,城市更新进展缓慢。许多本世纪初定下来的项目,过了6-7年都没有完成,楼是越来越破旧,但更新却始终未更新。 而对于城市更新,深圳市人大代表、龙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刘国红建议,对农村城市化后,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的处理尽快拿出具体的办法,如处理机构不统一问题,人员配置不明确的问题,对已申报和未申报违法建筑的处理问题等,都需要尽快出台细则。另外,刘国红还建议,城市更新能否体现利益向守法者倾斜的精神,也就是说对享受一户一栋政策的原居民还没有按政策建设住房的,能否在经济适用住房分配方面优先考虑。 张育彪等人大代表建议一是加大城市更新扶持力度,对特区外承担公共设施用地拆迁的改造项目,由市财政对公共设施用地部分给予拆迁补偿。具体补偿方式可在改造项目的地价收入中直接核减,或将地价收入全额返回所在辖区,用于补偿公共设施的拆迁。二是尽快组织研究、细化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拆迁补偿办法和操作程序,规范拆迁行为,以平衡业主、改造单位和政府的利益。三是尽快制定全市城市更新改造的具体实施细则、操作程序,理顺工作架构和工作机制,缩短相关手续办理周期。 思想意识 关内外如何实现观念对接? 特区扩大化,从前以关外做借口来为发展不足找理由的时代,俨然已渐成过去时,随着两会透露出未来几年深圳投资将重点在关外的消息,在政府投入的天平将日益偏向龙岗、宝安等地。 而投入的到来,并不代表特区外就一定能发生变化,龙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麦旺枝认为,关键要解决人的精神状态和观念问题。 而蒋尊玉也表示,如何让特区内外一体化变现实,关键在领导班子如何带动全区真抓实干,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能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关键是工作作风和干部队伍建设。 他表示,为了加快实现龙岗与市区的对接,龙岗必须在八个方面做足功课。这八个方面包括观念意识对接、政策法规对接、城市规划对接、产业发展对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对接、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对接、体制机制对接和人文素质对接。 蒋尊玉强调,龙岗区今天起将在全区范围内进行特区内外一体化龙岗怎么干的大讨论,贯彻市两会精神。龙岗各部门要在端午节之前拿出具体方案,要拿出特区初创时的精神和干劲,用热血和汗水让龙岗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南方日报记者晏磊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