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各地快讯 >

延吉科学发展奋力赶超 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新辉煌

时间:2014-11-28 10:1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权世荣
——延吉市2014年全国百强县进位发展扫描

    在日前进行的第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综合评价中,延吉市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位列百强第67位,较上届跃升2位,成为在吉林省唯一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注:不含推动类百强县,以下同)。至此,延吉市已连续六年跃升进位,实现了“持续领跑吉林,坐稳东北前列,抢占百强中游”的发展目标。
    一、 自加压力,主动有为,敢与全国强县比高低
    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普遍的经济下行压力,延吉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主基调,结合当地自然禀赋、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着力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延吉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思路明晰,措施有力,自加压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综合评价,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战略取得辉煌成绩。
    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选在全国县域发展中具有评价的惟一性和很高的权威性。第十四届全国百强县(市)评选,以“激发县域内生活力”为主题,采用全国县域经济公开的、客观的、可比的数据与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综上百强评价体系所示,评价从安排上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平性相结合原则,突出了居民收入、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县域经济质量和活力,强化了社会安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县域领导等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的约束,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对于延吉而言,参评百强县不仅是为了荣誉,而更是为了迎接挑战。本届百强县主要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东南沿海地区居多。作为吉林省综合实力第一强县,延吉的县域经济宏观管理部门深知,只有把战略视野放眼全国,在全国2000多个县域经济体组成的百强发展坐标系中定位发展目标,才能全面认清自身发展的潜力和不足,进而自加压力,不断实现新的自我超越。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延吉主动参与全国百强县评价,通过与发达县份发展情况的对比,更客观地衡量在县域综合发展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更加清晰地描绘今后县域科学发展的基本轨迹。
    二、科学发展,奋勇赶超,全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纵观延吉市在第十四届全国百强县的进位进程,充分显示了延吉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是县域发展目标定位准确。延吉市继2013年以69位进入全国百强县中游后,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县域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在深入分析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形势和延吉经济实力进位优势与发展“短板”的基础上,延吉市找准全国百强发展坐标,确定了“持续领跑吉林,坐稳东北前列,稳坐百强中游”的县域发展定位和目标。在改革发展中,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以赴提升第三产业,扎实有效发展农村经济,持续提升开发开放水平,综合实力实现新的跨越,在全国各地县域发展突飞猛进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延吉市圆满实现第十四届全国百强县评选进位目标。
    二是科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在第十四届全国百强评价中,延吉市在竞争力等级、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县域相对绿色指数等三项评级中,继续保持四个等级中的最高级别A+级,是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为最高级(A+级)的全国61个富裕级百强县市之一、县域相对绿色指数等级为最高级(A+级)的41个绿色级百强县市之一,进入了竞争力等级、富裕程度等级、绿色指数等级均为最高级(A+级)的全国30个科学发展最佳百强县行列。这再次充分展示了延吉市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保持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也表明延吉市基本竞争力显著增强,在促进县域科学发展中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在东北地区竞争力稳中有升。辽、吉、黑三省在本届百强评比中,有10个县市入选,组成“东北十强县”。其中,辽宁省以9县市的绝对优势,雄踞东北十强之首,黑龙江省连续三届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延吉市成为吉林省唯一入选的县市。至此,延吉自2006年以来,已连续九年蝉联“东北十强县”,并且在辽宁省县域经济强势赶超,快速发展的包抄下,超过开原市,从上年的第8位上升至今年的第7位,实现了稳中有升。
    四是县域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对比全国百强县产业结构的平均值、全国十强县产业结构平均值以及全国首强县江阴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产加速缩小,二产趋于稳定,三产逐步上升”的总体趋势如(表2),整体上体现了经济结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自我演进的一般特征。
    延吉市2013年三次产业比重结构调整为1.8:44.2:54,继续保持了三、二、一的传统产业格局。第一产业比重低于百强县平均值6.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平均值1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高于平均值18.4个百分点。这种产业构成延续了百强经济结构的演进趋势,符合延吉市行政区划小,耕地面积少,以城市经济为主的发展实际和区域中心城市服务周边的职能定位,有利于形成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从而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健全和完善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是经济运行整体质量不断提升。延吉市近年来采取有力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持续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效提升了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和社会效益。延吉市在县域经济结构与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多项指标优于或接近全国百强县的平均水平。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与GDP之比、城镇化率、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等7项重要指标均优于百强县平均水平(表3),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GDP能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比等5项指标与百强县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缩小到17%以内。
    六是城镇化率引领全国百强。城镇化是当前和未来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第十四届全国百强评价中,全国百强县的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6.7%提升到57.07%。近年来,延吉市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走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融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领跑全国、全省。2013年底,延吉城镇化率达79.8%,位居本届百强之首,比全国百强县城镇化率高出22.73个百分点。随着延吉市城镇化建设正式纳入国家试点,城镇化将成为持续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延吉将迎来新一轮城镇化带来的巨大发展红利。
    七是消费与投资协调拉动作用强劲。消费投资协调拉动是实现县域突破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近年来,延吉第三产业始终保持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等行业从规模化向规范化轨道转变,有效地满足了社会消费需求。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和各类项目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由单一的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的根本性转变。2013年,延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13.3%,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超过百强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人均社消额达到36857元,在全国50个地级以上主要消费城市中排名第9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27.1%,超过全国百强县平均增速8.6个百分点。消费、投资并驾齐驱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已经形成。
    八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本届全国百强评价中,延吉市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相对绿色指数再次获得最高级A+级。2013年,延吉市市场购买力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居民人均储蓄余额分别达到37078元和64579元,以汽车为代表的家庭耐用消费品从2012年的百户居民拥有量18辆提高到32辆(表4)。民生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全面发展,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降低到27.6%(小康标准<40%),中等偏上收入者比重持续上升,富裕人群逐年扩大,城乡居民生活已经由以往的生存型、温饱型全面步入了小康型、富裕型,延吉已稳居全国富裕县域行列。
    三、认清形势,负重奋进,再创全国百强新辉煌
    纵观近两年全国百强县评价,上届百强中由于自身发展的客观原因退出百强的县市达到5个,淘汰率接近二十分之一,百强竞争日趋激烈。对比中三角(武汉-长沙-南昌)、东南沿海等地区强县以及排名位次与延吉市相近的中、西部县份,延吉仍存在一些亟需加强的工作和有待破解的瓶颈问题。在百强中,我们的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竞争优势还不够强,所面对的标兵实力更强、追兵后劲更足、竞争压力更大,延吉要进一步理清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化挑战为机遇,化机遇为动力,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创造优势。
   (一)正确认识发展形势,聚力促进百强进位。实现全国百强赶超晋位不仅是目标,更是延吉科学发展之举措,它不仅是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市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全市各部门共同参与。我们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正确评价延吉市县域经济的总量、实力与速度,认清优势与劣势,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为最大的任务,全力以赴把发展抓得更快一些、更实一些、更好一些,促进延吉市百强位次不断前移。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力壮大经济总量。以国家高新区、工业集中区“两区”为依托,通过做大做强食品医药、烟草物流、机械装配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人参加工、信息服务、民俗旅游等低碳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壮大整体经济实力。同时要谋划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影响长远、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扩充总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以重大项目的强势推进,破解总量不足的瓶颈。
   (三)坚持“四化”统筹推进,推动城乡区域发展。把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的优化主城区、建好西部新城区,加速形成城乡互补的主城-副城-卫星村为轴线的城市网络框架。同时发挥“两区”发展引擎作用,实施“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用产业的发展支撑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四)大力实施富民工程,促进居民收入大增。把创业作为富民的重要途径,以全民创业带动扩大就业,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全面放宽创业政策,努力破解创业难题,着力优化创业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同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扶贫标准,扩大转移支付,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五)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提升经济内生动力。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质量升级,巩固提升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推进民俗旅游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会展服务、信息通讯等现代服务业,推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新兴行业快速发展,做优做精房地产业,全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刺激消费增长,切实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参与和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提升开发开放水平,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摆正政府角色,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同时,强化督查工作,加大涉软案件查处力度,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更优的发展软环境。(延吉市委财经办“科学发展看延吉”专题组)

    注:文中指标数据来源于各地区公开发布的2013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官方政府网站信息等。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中国规划网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