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甫路98号,高达四层,西洋式折中主义建筑。
■八甫路102号的东边是一个只有五六米宽的小巷子,铺了麻石路
专家点评 十八甫路从三五米拓宽到十多米统一规划走在全国前面 郑力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专家、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广州作为中国第一个进入近现代城市的典范,当时衙门变成了市政厅,特别是有了工务局,类似于现在的规划局、市政局、建委的功能。 上世纪20年代初,孙科担任过广州市长,还有一批留洋回来的建筑师,把西方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理念搬了过来,当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广州最早的规划文件,使广州成为最早按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建设和管理的近现代城市。 这点在十八甫路街区就可以体现出来。广州在此之前的道路最宽也就3到5米,楼上竹竿从这头搭到那头晒衣服,还有摆卖东西的,人们就在这里面穿来穿去。官府的人出来要鸣锣开道,不如此就走不过去。 民国时期,才有了十八甫路等这么宽的道路,有十多米甚至更宽,还设了人行道,种了树,有了统一的规划,哪条路怎么开,哪条路可以建,都有规定。这在全国当时都是走在前面的。 十八甫路上“高楼”民国时期不多见 十八甫路这条街上有不少民国时期的“高楼”,虽说只有四五层,但在当时是很高的,可以说这里聚集了广州比较多的民国时期的高楼(住宅)建筑,都是在民国初期不太长的时期建设起来的,这在当时的广州甚至广东其他地方不多见。这也是广州作为近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 建议:建筑被用作收购站仓库不利保护 应完整修复整条街道一楼开发商铺 作为广州近现代城市建设最早期的以商业为主的街道之一,再加上建筑的艺术性、历史价值,保留和保护的价值很大。 目前的问题是,这些建筑产权比较复杂,按照继承法,每个直系的亲属都有份,这个财产要处分,所有产权人都要表态都要同意。正是这种复杂影响了房子的保护和利用。 此外,长时间没人用,自然老化和损坏也比较厉害。此外,这些建筑现在很多被当作收购站、批发点和仓库等,不仅比较乱,也不利于保护。 所以,保护利用需要时间,特别是私人的物业,要有明确的保护政策和指引,前途要明明白白,私人才有投入修缮保护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产权不明晰也制约了保护,需要厘清产权和房产所有人的信息。 总体上看,十八甫路地段,还有一些建筑的“豁口”,很多是抗战期间被轰炸后未能建设,或者其他原因未能建设,说明这些街道还有潜力可以挖掘。在广州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控制好高度,经过好好设计,可以把整条街道完整地修复起来,把豁口补建好,形成完整的街面,不仅有经济潜力可以挖掘,还有利于历史老建筑的保护。 目前看来还是应以居住为主,楼下开发一些商铺,更有利于保护。但是现在的整个街道形态是落后的,搞了很多仓库和回收站,空间又小。这都亟需一些改造,如增加现代的设施,需要投入。 业主回忆 上世纪20年代十八甫路从小巷子拓宽成马路 (●陈连亚80岁,奇和堂药局创始人陈竹君的孙女,北京退休干部。目前拥有十八甫路102号二楼一部分和三楼的产权,凡回广州便与老伴在此居住。) 上世纪20年代,十八甫路从一个小巷子拓宽成马路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规划了人行道,道路两旁还要种树。当年因为要拓宽成马路,所有的建筑都要往后退,我家的房子的大门就在现在马路的中间,也往后退了六七米,因为当时感觉拆迁的补偿不合理,这个事我父亲说了很多年。 以前洋楼和商铺连成片 我家后面做药前面卖药 与当时的骑楼街、或者是以居住为主的街道不同,它整条街基本都是做生意的,首层都是门面。以前的十八甫路上的洋楼和商铺连成片。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这条街上药店多,饼店多。我家就是在房子的后面做药,前面门面卖药。我家东边隔壁建筑也是老房子,是开饼干厂的,每天都闻到饼干好香呀。 往西面走,有一个洋楼里开了一间留声机店,广州很多人都到这里买唱碟机。不远处还有一家眼镜店,叫“风华眼镜店”,解放后被国家收走了,现在不见了。我家斜对面曾经有个电影院,我记得特别深。电影院旁边是一个挺大的茶楼,我叔叔就是在那里结婚摆酒。 实际上十八甫路一直往西穿过今天的康王路,原来也有不少洋房,后来被日本人轰炸过。我记得当时那里有家店子叫“佳栈”,以前是小饭馆,卖叉烧好出名的。这家店子还在,好像叫“黄鳝黄”。 抗战时期 日本人轰炸十八甫烧到我家就停了 抗战时期,日本人投燃烧弹轰炸十八甫。上九路烧了,十八甫路上我家的西边、北边都被烧了,就是烧到我家那里就停了,真奇怪! 后来日本人在路口设关卡,经过的人都要给他们鞠躬。我表哥鞠躬姿势不正确,被日本兵罚他托着石头站。母亲不想鞠躬,时常从第十甫的横街窄巷钻回家。 那时候日本人规定我们星期一不准吃饭,谁煮了饭,可是要杀头的。他们要把我们的粮食运回日本。他们会挨家检查,把手伸进炉子里看炉灰是不是热的,但我家有两个炉子,用一个炉子做饭,把冷的炉灰换进做完饭的炉子。 上世纪50年代 一二楼被政府出租 (上世纪)50年代,我家的房子也因为公私合营,一楼和二楼的后面一半都被政府出租了。那时我爸爸见“何济公”的人搬货时下雨,怕他们的货淋湿,让他们搬进一楼。这一放,就让他们以后长期占着我们的一楼当货仓。 现在十八甫有很多回收公司,垃圾堆得满马路都是,以前的十八甫路多宁静!加上十八甫路就在上九路步行街附近,不能就差了一条马路,环境就那么脏乱,影响多不好! 城市记忆 1922年孙科市长改变骑楼建筑风格按西方城市规划理念拓路 1921年广州建市后,随着西方规划理念的引入和新型城市管理机构的设立,城市的发展由自然的增长,变为有规划引导和有序的增长。 同年,广州市政府颁布了《暂行拓宽街道规则》及其修正条例,同时出台了广州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城市规划文件《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该草案提出除原有旧城商业区外,在黄沙铁路以东、省府合署以西一带规划新的商业区。 同时民国初期广州规划非常注重道路尺度,“凡辟一马路,应有精密之交通调查。”马路的尺度“首应考察其目的何在”,“如住宅之横马路……其宽度5.5尺;商业区之马路为21公尺至22公尺”,使全城原有街道普遍拓宽了2.5—5米。 当时广州骑楼一度风靡全城。1922年孙科任广州市长期间,有意改变这种传统建筑风格,不建骑楼,道路两旁种树,以营造宽敞、整齐的城市景观。 1923年到1929年的6年里,广州市政府对商业集中、民居稠密和街巷狭小的西关进行大规模的城市道路改建工程。 1926年,对十七甫路、十八甫路拓宽,并将十七甫路部分并入。十八甫路全长375米,宽13米,沥青路面。 十八甫路等新建道路两旁,多建设与骑楼街迥然不同的建筑,多为西式并混搭入中国传统元素的2-3层的砖木结构民宅等,并留有人行道,按要求植树,沿路有电器厂、东升制钉厂等单位。当时每段新路都建一座牌楼,由商家承建,而且工程采用招标的形式确定施工队伍。 广东民族工业先驱陈启沅之子陈竹君买下伍家花园开药局黎元洪题字“奇和堂药局” 胡文中荔湾区地方志办原主任、副研究员 今广州十八甫路102号是清末创办的奇和堂药局旧址。广州的奇和堂药局为广东民族工业先驱者之一的陈启沅先生第五子陈竹君先生于1895年创办,此处原为十三行四大首富潘、卢、伍、叶中的伍家的花园。 当时园内有一井,井水随潮涨退而升降,有时还可抽出活虾。陈先生认为此处做生意可“发”,当时已是万国缔盟红十字会会员的陈竹君先生便买下此处,开设了奇和堂药局。 当年药局正门牌匾上“奇和堂药局”5字还是黎元洪先生亲题。 引进西方的牛痘免疫技术 陈竹君还引进西方的牛痘免疫技术,为广州民众的预防天花作出了贡献。 奇和堂药局二楼阳台的中间两圆柱曾分别雕有“始创牛痘种”和“豆蔻油”字样,阳台东侧墙上还曾刻有豆蔻油在巴拿马获得的奖章。陈竹君先生后来又创制了气痛散,深受海内外同胞欢迎。 陈竹君先生之子陈维则先生,一直在奇和堂药局继承父业。奇和堂药局一直办至1956年,在公私合营运动中并入马百良联合制药厂。 (据《广州市志》、《广州市街道志》、《荔湾区志(05年版)》、《广州民国时期城市规划与营造》、《广州市西关风华》(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商都往事—广州城市历史研究手记》、《广州城市发展史》、《荔湾区志》、《荔湾史话》等)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