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各地快讯 >

“没有灵魂的城市,人就很难有归属感”

时间:2012-11-18 14:0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冯钰 徐培木

 

鄂尔多斯艺术与城市博物馆,2011。像个坐落在沙丘之上的时光洞。

 

  ▲北京泡泡胡同32号。是一个加建的卫生间和通向屋顶平台的楼梯,光滑的金属曲面折射着院子里古老的建筑以及树木和天空;让历史、自然以及未来并存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里。马岩松说,胡同泡泡真正的城市理想是把北京的古城与每个人的梦想连接在一起。“也许我们可以把目光的焦点从那些大型的纪念碑式建筑移开,而开始关注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和社区生活的重建。”

 

 

 

马岩松设计的被誉为“梦露大厦”的加拿大密西加沙市 Absolute 大厦,2006

 

  一年一度的亚洲设计盛事“设计营商周2012”将于12月3日至8日在香港举行。今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星级设计师名单十分精彩,例如为2012伦敦奥运开幕礼设计“奥运铜花瓣”圣火盆的英国创意奇才Thomas Heatherwick;普利兹建筑奖第二位女性得主日本建筑设计师妹岛和世;曾预示现代翻盖式手机设计的德裔殿堂级工业设计大师Richard Sapper等等。Thomas Heatherwick将会以其近年作品分析空间、民生等永续发展哲学。而Richard Sapper及妹岛和世将分别担任焦点论坛讲者和闭幕讲者。

  去年“文化传承与设计”讨论中华设计反应热烈,于是今年的设计营商周特设“亚洲设计与文化”专题,请来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设计师,讨论东方文化传承和现代设计契合的未来趋势。设计出被誉为“梦露大厦”Absolute Towers的北京建筑设计师马岩松也被邀请在这一论坛上发言,在设计营商周开幕之前,信息时报记者通过电话和邮件,就城市建筑设计与人文关系等话题采访了马岩松。

  马岩松:我们不需要用建筑的高度来树立信心

  信息时报:你总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例如你的名作“鱼缸”,把鱼缸中的鱼比作都市中生活的人,连续多天在一个普通方形鱼缸上做记号,标记鱼经常去的地方和从来不去的地方,然后以此为根据做出装置“鱼缸”,击败众多高楼大厦,赢得2006年纽约青年建筑师奖。那么你觉得目前的设计潮流中,最稀缺的是哪一部分生活内容?

  马岩松:鱼缸就是给鱼设计的房子。当时我们没有特别做房子的机会。买了几条金鱼回来,被放到一个很简陋的方型玻璃缸里,然后看上去觉得很无奈吧。因为鱼缸不是为它们而设的。它们老是躲在角落、撞玻璃鱼缸,然后我就想我们建城市大楼不也是方方的,也是一层一层的,不是为人设计,像鱼缸不是为鱼设计的。好像现在的建筑和产品很多所谓的功能性并不是真的功能性,而是成本可符合现代大批量生产复制,可以降低成本,以低廉价格卖出去,从而进入市场。这样的原则使很多建筑及产品都不是为使用者而设。我们设计鱼缸的时候就想怎么可以让鱼游得更有意思,把内外连结在一起,然后把管子融化,让里面变得更有趣。也不知道鱼是不是更幸福了,但是想用这件事来说。很多建筑的革新和变化,不是关于美的考虑,也不是关于建筑师审美的考虑,而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了解人。人使用那个建筑和空间,所以有必要从各方面去了解人的需要。

  我觉得现在的城市不是为人而设的城市,它是一个机器。现在的建筑也是这样, 是居住的机器。这个说法有点极端但它很少考虑人的差异、情感和居住需要。产品是一样了,空间也是一样了。

  信息时报:你获得的许多主要成就来自西方,但是我注意到你会在许多场合提到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近年做的许多作品也转向国内。中国元素在你的设计理念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马岩松:我觉得在国外工作和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是一样的。我觉得现今的难度是技术性。真正的难度是你有没有能力去了解另一种文化。从不同角度去看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北欧设计是很朴素优雅、很功能的。这是我挺喜欢的感觉,比较自然的。中国很多东西都是比较风格化,可能风格化得太表象了。其实我的北欧设计和我小时候传统中国的家具很相似,也是很朴素的,我看到这些都是共同的东西。

  信息时报:建筑设计家王受之曾在不久前的一次展览活动中谈到中国目前城市建设速度太快,请您谈谈当前中国发展环境下,城市建设和设计的关系。

  马岩松:我觉得现在太物质化了。现在中国正处于一个商业化的社会,建筑和城市规划都非常注重功能性。功能性就是它作为经济产物、作为城市的GDP成长、从城市发展作为这个城市的考虑。所有城市规划中往往就是很多城市做CBD。很多城市的金融区,做出来的样子就好像芝加哥那样。它缺少了一个精神、缺少创造力、缺少人对建造这件事的理解,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建造这个东西。像中国传统中造城市,譬如北京城、苏州、杭州,造城背后都有很强的哲学思想。他们有一个信仰去怎样建造一个城市,所以他们建造的东西可以流传很长时间,给几代人影响。因为这些城市都是有灵魂的。如果你建城市的时候没有思想,只是很功利的目的的话,那建出来的城市就没有灵魂。那样没有灵魂的城市,人就很难有归属感。这就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问题,就是太多的考虑都是抽象的经济数字,很少考虑到人及人的心理质素。

  信息时报:您的工作室MAD最早做的投标之一是广州的“800M”,能不能谈谈那个项目。

  马岩松:广州八百米是我们七年前的作品。那是在批评、批判城市化的过程中认为建高楼是一种树立信心的表现。今天我们设计的还是一些高层建筑。它不是一个地标,非要用高度来建设一个城市,而是通过创造力。我们未来城市需要高层建筑,但不是需要它的高度来树立信心。我们需要改变高层建筑。美国是高层建筑的国家,中国很多地方和中东都在复制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缺少自然、缺少人文的东西。我们现在“迥”的项目就是把山水、感觉、自然因素,把花园、山、瀑布与人在空间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现在的工作更往前走了一步。

  信息时报:您目前在北京做的城市改造项目,是结合四合院这样的传统城市结构去做的,能不能谈谈这个项目的进展,在将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设计理念结合的道路上,你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什么成果?

  马岩松:现代设计的问题,是以实际的角度去评论建筑的好坏。现在会谈绿建筑是好建筑,这完全是两个概念。有的说经济效益好、效率高的是好建筑,其实它们都不是。我认为它们都是一种产品。一个好的设计并不等于一个好的建筑。好的建筑首先有文化可取性。因为很多过去文化遗产都是建筑,建造背后有好的信仰,但现今的产品没有信仰。例如过去建城要讲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绿建筑的概念。它有一种文化。人在这种环境里会有精神上的感受、享受,这个在现代城市里几乎是没有的。到底我们精神上需要怎样的场所?在民主社会,每个人需求不一样,都在考虑各自的利益。可是建筑城市需要一个很强的价值观,需要有灵魂的创造者做出来,可能更接近乌托邦的想法,而不是由经济政治等因素决定的东西。

  信息时报:作为香港设计营商周2012中的中国设计力量代表,你将在论坛中分享怎样的经验?

  马岩松:BODW请到很多世界很棒的设计师, 我希望对中国的设计师也有很大的影响。但一个活动能如何影响城市变革还是需要努力。我会在BODW2012上讲一下我的作品、讲我这两年关注的事,还有说一下未来的亚洲城市以什么思想来主导。传统亚洲的城市拥有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人、城市和自然的结合。现代的亚洲城市基本上都是祟拜北美国家,建CBD、高楼……在中国和韩国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应该关注把传统价值带到未来的亚洲城市中。

  信息时报:可以评价一下本次营商周所提出的“设计·社会”主题吗?

  马岩松:Design For Society“设计·社会”这个口号在今天提出来是很有必要。但是我想我小时候,比如在北京,我的邻里生活都非常好,邻居、小伙伴、整个城市都非常和谐,建筑跟自然也是非常和谐,它是一个环境,能促进这个社会的融合。只是后来丢失了这些东西。因为我们城市的价值观变了,要竞争,要变得更高、更快、更强,于是大的建筑出现。现在的城市跟过去相比,这些东西是丢失了。我们要把传统的建筑价值观重新认识,考虑如何用在现在高密集的城市中。很多问题就是在高密度城市中建楼房,反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冷漠。高密度城市如何让人与自然有和谐的关系,这是设计师应该考虑的东西。其实我觉得要面对今天的问题,传统的价值观是很有价值,值得重新看待的。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