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至今,巴中市开工城建重点项目几十个,总投资上百亿元,对巴城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巴城面貌焕然一新。现在,只要是有利发展、惠及民生的城建项目,我们都是大干快上。”近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巴城的城市建设发展充满了信心。 与周边市相比,巴中每年的财政收入很低,过去城建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不足。现在,巴中的城市建设就“不差钱”了吗?
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巴中给出了答案:财政资金应当主要用于解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不应该也不可能全靠财政资金来建设城市。如果仅限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城市建设只会裹足不前,城市建设发展一定要靠经营城市,让城市不仅值钱起来,而且还要增值,打破过去由政府单一投入的模式,走出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资金筹措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行为企业化的新路。
土地增值的裂变之路
全新的土地收储运作理念,以及城市建设、交通建设、水务建设三大有限公司的成功建立,就是这条新路的“破冰”之作。
过去,巴中市土地储备中心仅6人上班,除了办公室、财务科,就只有土地收储工程科。面对繁重的土地收储任务,有名无实、有心无力、孤掌难鸣、顾此失彼等等词语都是当时中心工作的真实写照。
去年,巴中市成立新的土地储备中心后,全市选调了一批有能力、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员进入市土地储备中心,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近40名。很快,这支被委以重任的年轻队伍就大展拳脚,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土地是珍贵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因此出让土地一定要慎重,要经过充分规划和经营,在土地价值有所提升后再出让。”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何小兵表示,现在巴中不再零星、应急粗放式地拍卖土地,因为零星地块出让行情不好,只有“孵化升级”,和周边地块整合成大宗用地,才有利于小区和组团的各种功能配套,提高土地集约化的整体利用水平,才卖得了好价钱。
黄家沟片区地处巴城东郊,是典型的城郊结合部。两年前,这里道路凹凸泥泞,房屋低矮破旧,基础设施极不配套。去年以来,为了让这处城市边缘地带尽快融入城市核心版图,成为一处新的居住组团,市委、市政府携同各级各相关部门,对附近零散、单独利用和开发价值不高的几百亩居住仓储用地进行集中收储,重新规划这个片区,优化路网布局,增设公益设施。目前,受益于新理念和新规划,这个片区的土地已经成为巴城最金贵的地块之一。
“五加二、白加黑”、“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早已成为市规划局的工作常态,因为巴城的每一块商住用地招拍挂时,都要有规划方案。该局副局长邱鹏飞介绍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分组团片区规划,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和方向,对各用地的功能、容积率等进行测算约定,规划方案都是经过规划局评审、市党政班子研究同意,以最大限度实现土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要实现增值,不仅仅局限于靠收储运作,更需要整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包括大规模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生态居住和招商引资环境,发展新兴产业等,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资源优势来有力地推动国土增值。如今,这一观点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广泛共识和行动。
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仅市土地储备中心共收储各类土地1600余亩,已出让16宗,获得土地出让金近23亿元。城建项目、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从中获得了较充足的建设资金,这些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整个城市发展,也进一步带动了土地升值和城市增值,获得了“双赢”的效果。
综合平衡的破解之道
花上亿、几个亿甚至十几亿的资金打造巴城几个出入口,改善城市道路,修建城市公园、停车场等,是否值得?
2011年,市民得知,市委、市政府将花大力气打造巴城几个重要出入口以及回风片区、后河桥片区时,全城震撼。有市民鼓掌欢呼,有市民半信半疑,也有市民质疑,这么多的拆迁,钱从哪儿来?
“困难的确不少,但解决拥堵、还绿于民、优化环境是政府的职责。如果现在不痛下决心,今后拆迁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决策者坦言,这个城建项目完全是贴钱,碰到了很多阻力,但搞城市建设要算总账、大账、综合账、长远账,要懂得综合平衡。有的项目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政府既可少花钱或不花钱,还可以从中获得收益;有些项目属于民生工程、公益事业,政府是一定要出钱,关键是城建搞好了,整座城市都值钱了,发展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用事实说话。去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把位于回风大道市电视台前用途十分明确的几十亩空地(商业用地),重新收归国有,作为广场打造绿化。
这块地由于地段绝佳,如果单纯用于房地产开发,政府收益会比较大。但如果用于建绿地广场,政府不仅没有收益,还会倒贴不少钱。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回风片区地处巴城西北郊,巴城北上陕西、南下成都的车辆都要从回风大道鱼贯而过,是巴城老城区拓展的重要区域。由于便利的交通,该区域的规划建设对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以及发展第三产业、商业、物流业等作用巨大。
对巴城的发展,决策层高瞻远瞩,目光长远。目前,该片区商住房价格已经与巴城核心区不相上下。同时,推动周边地块不断升值。其中,增加的税收、增加的就业机会以及给市民带来的居住舒适感,是一块商业用地远远无法比拟的。
“这其中同样蕴含着城建综合平衡的理念。”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北龛火车站一带、后河桥一带、中坝-杨家坝一带的土地,尤其是巴中经开区,正在抓紧建设规划。在市民眼里,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地方都是巴城宜业宜居宜商最好的地段。
借力建新城的突破之举
正在加快建设占地50平方公里的巴中经开区,是巴中推进跨越发展的“一号阵地”和“一号战场”,是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桥头堡,承载着多年来巴中加快发展的美好梦想。该项目一期土地整治投资20亿元以上,从征地到建设将超过百亿元。如此巨额的投资,如果全靠财政承担,那么经开区的建设发展计划就会变得遥不可及。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巴中采取了BT(建设-转让)运作模式,即政府负责征地,投资企业先期支付“三通一平”等土地整治费用,土地挂牌拍卖后的收益扣除各种成本后的部分,投资企业和政府进行分成。这种模式下,政府不用拿出土地整治投资的费用,借助投资企业的力量,“变”出一座新城。
由于看好巴中经开区的发展前景和稳健的收益回报,耗资巨大的巴中经开区已经吸引了中交建、成都置信、国盛基业、深圳贝特瑞、建丰林业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
去年至今,巴中经开区不仅完成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而且按照“一年奠定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新城崛起”的目标,加快征地拆迁、水电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等工作。仅今年上半年,经开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5.4亿元,新开工重点项目8个;接待各地客商150多批600多人次,洽谈项目115个,意向投资160亿元,与17家企业签订正式投资协议,总投资52.5亿元;共拆迁房屋23万多平方米,搬迁企业8家,兑现拆迁补偿资金1.5亿元。
据悉,除BT模式,我市城市建设还积极推行BOT(建设-经营-转让)等新融资方式,鼓励市外、省外资本涌入巴中,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同时鼓励社会捐建,重点对城市公益性事业发动社会投资建设。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