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极具潜力的项目扎根落户、一个个工业园区火热招商……赣鄱大地,处处涌动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热潮。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不断加大工业强攻力度,工业真正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江西这个传统农业大省驶上了新型工业化的“高速公路”。
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经济总量小、居民收入不高、发展不足曾是江西最大的省情和主要矛盾,其主要原因就是工业不强。因此,省委书记苏荣多次强调:“要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不动摇,以工业的超常规发展促进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省长鹿心社也明确指出:“实现江西进位赶超,主要靠工业,关键靠工业。”
来自省工信委的数据显示,“十六大”以来,全省工业总量急剧扩张,尤其是近5年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至9个百分点,是江西工业发展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
成绩来之不易。近年来,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洪涝灾害曾一度影响工业生产,国际金融危机又让企业订单丢失、利润骤减。但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自然灾害多么严重,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不动摇,从2007年开始连续实施两轮工业三年强攻,出台了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架设了工业化的“高速公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江西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2%,直接推动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6.3:50.2:33.5调整为2011年的12:56.9:31.1。全省财政总收入60%是工业税收,每4个就业人员中就有1个在工业企业工作。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实力增强
“工业化的过程,也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省工信委主任谢碧联说,江西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资源消耗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不断加剧,因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成为传统产业的共同选择,全省60%的工业投资被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从2005年的59家增加到现在的12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6家。有色、钢铁、石化、食品、纺织5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先后突破千亿元,今年建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也有望突破千亿元。
在传统产业连连突破之时,新兴产业也悄然崛起。短短几年,江西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形成了从硅料、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配套产品的光伏产业链,进入全国光伏产业的第一方阵。航空制造产业在全国大飞机制造中的份额达26.8%。LED、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去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超过四成。
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开始走到台前,融入国际竞争的大舞台。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13个,江铜集团成为首个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江铜集团、煤炭集团、江钨控股还将资源开发的触角伸到省外和国外。
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工业园区成为城市新区
工业园区作为企业和项目的聚集地,已成为最富活力的经济板块。
2011年,全省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出口交货值分别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0%、财政总收入的30%、出口总额的90%。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园区达46个,南昌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鹰潭铜及铜材加工、赣州稀土新材料、新余太阳能光伏、景德镇直升机、景德镇陶瓷制品5个园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工业园区犹如巨大的蓄水池,面对滚滚而来的产业转移热潮敞开怀抱。德国贝塔斯曼、新加坡伟创力、日本铃木……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落子”江西。今年1至7月,江西省又推进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1309个,总投资6235亿元。
作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越来越散发出城市新区的独特魅力。
“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人数净增58.72万人,年均增长14%。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洗脚上岸”,成为工业园区的产业工人,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工业园区聚集了企业,也聚集了人气。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全省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8.7%提高到2011年的45.7%。酒店、公交、楼盘应有尽有,一个又一个工业园区变成了城市新区。
财政增长、就业增加、居民增收……工业化的硕果,更加坚定了赣鄱儿女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信心和决心。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人们正在这片土地上创造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