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上午从北京海淀区园林绿化局获悉,作为北京首个生态科技绿色区域,海淀北部生态科技“绿心”的空间布局规划已经确定,总体采用“两廊、三核、六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包括生态湿地、风景画廊、历史文化展示及科技主题等区域,其中备受瞩目的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二期将于明年对公众开放。 翠湖湿地成了鸟儿的天堂。
绿心包括两廊三核六区 海淀区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两廊”指南沙河绿色生态画廊和上庄路森林风景画廊。南沙河绿色生态画廊通过梳理水网、整治沟渠、完善水景、调控水质、软化驳岸、改善交通等规划手法营造南沙河丰水多蓄、水少多绿、自然跌水、多向连通的景观效果,打造生态滨水画廊。上庄路森林风景画廊通过营造森林、连通廊道、以水穿绿等规划手法营造多样的森林系统和游赏空间,打造贯穿绿心南北的绿色游憩系统和森林风景画廊。 “三核”包括湿地生态核、历史人文核和生态科技核。湿地生态核是以生态湿地为核心内容,推进北部生态水系统的恢复,成为海淀特色湿地景观的展示窗口;历史人文核指挖掘纳兰文化、曹氏风筝等乡土文化资源,打造北部的历史文化展示核心;生态科技核是以生态科技为核心内容,打造海淀北部的生态科技展示基地。 “六区”包括森林休闲区、湿地保护与展示区、人文博览区、田园牧歌区、科技主题区和绿色产业区。其中,森林休闲区将规划营造大规模水源涵养林,适度开展森林观鸟等游赏活动,配备极少量旅游接待设施,是整个绿心中最为自然生态的森林景观区域;湿地保护与展示区是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加强对翠湖区域次生湿地资源保护,适度利用湿地外延区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而绿色产业区是以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为主要内容,将垃圾填埋场的生态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同时也可以适当开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 翠湖二期园林建设基本完成 作为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已进入二期建设,院内植物园林景观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并将经过一年的生态涵养周期后,于明年对外开放。 “为给生物多样性提供保障,控制人为干扰,建成后一直没有对外开放的翠湖公园一期,今后将主要承担生态保护功能,不对外开放”,海淀区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翠湖二期紧邻一期部分,目前,正在进行水生植物涵养,以此推高动植物养护质量,以保证开放时有更多鸟类、植物景观供大家欣赏。 此外,该负责人表示,海淀区将力争在今年底前完成《北部生态绿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点地段规划设计》,对绿心范围进行详细调研及踏勘,并在2013年进行绿心项目实施,使绿心规划逐年落地。 北京地理 “绿心” “绿心”原指海淀北部新区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核心,沿南沙河形成的东西向“一”字形生态廊道,面积约10至12平方公里。按照2010年《海淀北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海淀北部地区将构建“一心、一带、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其中“一心”指科技绿心,保护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核心的生态绿心,并将这一区域由原来东西向沿南沙河的生态廊道扩展为南北向沿上庄路两侧延伸的“T”字形结构,面积扩大到31.55平方公里,其中包含建设用地约3.91平方公里、基本农田2.65平方公里,规划控制人口规模1.6万人,以湿地生态涵养、农业生产为主导功能,涉及温泉镇、苏家坨镇、上庄镇和西北旺镇四个镇。 现场探访 翠湖的鸟儿回来了 今天上午,记者穿行在翠湖湿地公园中,公园沿河整齐的草坪间铺着石头小道,沿河建有亲水长廊;近处是柳树依依,举目远眺,则是长廊、石桥与绿景勾勒出的一幅立体画面。 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规则的树阵与特色灌木带,序列变化形成富有节奏感的韵律变化。沿水面设置的荷花滩,配合碧波柳岸的美景,在水面的映衬下显出格外雅致、柔美的韵味。滨水木栈道的设置将人与水的距离拉近。深入园区的中央,结合水深变化,水域植物品种,形成良好的观赏性和丰富的岸线变化,鸥鹭在其间嬉戏,一种自然野趣景观;以茂密的树林为主题生态密林区,通过五彩花田的营造,有一种别样的自然气息,带给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作为一个摄影人,我见证了翠湖湿地的变化。”资深户外摄影师郝先生说,翠湖湿地公园过去是一个臭水坑,那时拍照的时候,看不到一只鸟,可如今随时来随时可以看见各类鸟种。 据记者了解,从2003年至2007年,当时的翠湖湿地被一家公司开发成开放性度假场所,翠湖湿地的生态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2007年开始,翠湖湿地停止开放。“湿地恢复好不好,主要看鸟来不来。”翠湖湿地公园主任李晓光告诉记者,在园区封闭期间,湖水的面积、鸟的数量都大幅度增加。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