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作为云南省会和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昆明被赋予了全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责任。中共昆明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把昆明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一年多来,作为“桥核心”的昆明,许多鼓舞人心的变化悄然发生。 一般来说,区域性国际城市是指与某一国际区域内其他城市之间具有较高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程度的国际化城市。纵观昆明不难发现,区域性国际城市轮廓越来越清晰,方方面面的特征和效应开始初步显现。 城市发展的定位、功能呈现国际性。昆明在桥头堡建设的推动下开始越来越多地展现立足周边、放眼世界、融入全球、赢得未来的城市理念。昆明对南亚、东南亚区域的吸引力、感召力不断提升。昆明市盘龙区正在建设的“云南第一高楼”——南亚之门,将是西部第一高楼。盘龙区政府还与香港恒隆集团签订了“恒隆广场·昆明”项目建设合作协议,这将是昆明中心城区继南亚之门后启动的第二个标志性投资项目。在不远的未来,上述地标性建筑将成为昆明迈向国际化城市的重要门户之一,对吸引南亚、东南亚区域的一些国际大公司入驻以及昆明市打造区域性国际城市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呈现国际性。作为区域性国际城市,不仅要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服务设施,而且应与区域内城市互联互通、通达性良好。如果说“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是昆明与生俱来的地缘优势,那么已经顺利通航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三主三辅”地铁轻轨系统、“八出省四出境”的铁路大通道就是昆明为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写下的新篇章。如今,昆明成功构建了公路、铁路、航空、管道、水运“五通互联”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昆明-皎漂、昆明-北部湾、昆明-曼谷等9条大通道,架起了桥头堡建设的“高速通道”。 资源要素配置呈现国际性。昆明的资本、商品、信息、人才等资源的输出输入开始具有国际性,昆明正在构建立足云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泛亚的区域性国际大市场。2011年4月,昆明市启动了昆明泛亚金融产业中心园区建设,计划用两年时间建成集金融机构总部办公、前台运营、中介服务于一体的金融产业聚集发展中心。未来昆明还将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上下工夫,不断提升昆明国际经济竞争力,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科教研发中心。 交流合作、人文素质呈现国际性。涉外经济、商务和民事管理法规、管理手段接轨国际惯例、国际标准已经融入到昆明社会管理与发展的理念中。许多科研单位与高校加强了对南亚、东南亚国家政策法规、投资环境的研究。从普通的市民到政府的公务人员,按国际惯例办事,按国际规则执行,按国际标准服务变成一种自觉自发的意识;倡导与城市国际化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开放包容、诚信友善、文明好客的昆明形象在周边国家开始得到认可。 昆明,一个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名城,一个特色鲜明的时尚之都,一个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的宜居城市,正在通往区域性国际城市、世界名城的路上。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