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低端产业聚集格局初步扭转
时间:2012-08-31 15:14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黄颖川 吴哲
|
|
■核心提示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战略任务的提出已逾四年。
全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现场会在东莞市召开。这既是广东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果的一次“自我检阅”,更是一次对下一步如何先行先试、带动全省转型升级的新的启示。
正如省委书记汪洋在会上指出的:短短四年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这一升一降,不仅初步扭转了珠三角低端产业高度聚集的状况,而且催生了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了品牌建设,还改善了对外贸易结构。最重要的成果,是有效破解广东科学发展难题。最深远的影响,是打开了幸福广东建设新局面。
最突出的变化
提升了整个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全省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较2008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达59.1%,比2008年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一升一降,不仅初步扭转了珠三角低端产业高度聚集的状况,而且催生了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了品牌建设,还改善了对外贸易结构。
数据显示,2011年,广东委托设计+自主品牌生产方式的比重由2008年的30%上升到45%,广东加工贸易项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同期加工贸易出口的79.7%和47.7%。数据表明,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在近年转型升级中,其产业层次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加工贸易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大批企业抢占了附加值高的生产经营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企业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和转型升级的蜕变后,企业集约化明显。全省加工贸易企业总数由2008年的3.3万家减少为2011年的2.9万家,但同期加工贸易出口额由2613亿美元上升为3115亿美元,企业平均出口规模增长36%,出口额超亿美元的大型加工贸易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与此同时,面对近年外需持续不振的严峻形势,企业在努力稳定加工贸易出口市场的同时,大量的来料加工企业通过不停产转型,获得内销资格,实现了全省内外需协调发展。
2011年,全省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额达1.4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72.7%,税收贡献达339亿元,内外销比例由33∶67调整为41∶59,这无疑为广东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稳定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助力。
最重要的成果
有效破解广东科学发展难题
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三旧改造”、“腾笼换鸟”、“双转移”等有机结合,不仅缓解了珠三角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更开辟了珠三角带动东西北发展的战略通道,促进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对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型进程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有力促进了全省外经贸的战略转型。外贸结构得到优化,利用外资水平提升,“走出去”步伐加快,广东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处于最低端的地位逐步得到改善,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为全省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作出了贡献。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也在腾龙换鸟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策的推动下出现重大契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了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了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实施“双转移”战略,不断推动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及加工生产环节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而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转入,给东西北地区带来了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促进了当地软硬件环境改善,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通过“腾笼换鸟”、“造林引凤”,近三年新引进世界500强设立加工贸易企业40家,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为实施“双转移”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此外,随着粤港澳台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还进一步提升了粤港澳台合作水平。据了解,广东加工贸易企业90%以上的投资来自港澳台地区。近年来,广东省专门出台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积极加强与港澳台方面的合作,集中四地优势资源搭建转型升级服务平台,有力促进了港澳台资加工贸易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为维护港澳繁荣稳定和密切海峡两岸经贸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在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同时,有效带动了粤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提升了粤港澳经济优势互补、配套协作的水平。
六大路径
●走内涵提升之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升级换代促转型
●走产业延伸之路,加快向产业链前后端的设计、研发、物流、营销、品牌等高端环节拓展,老树新花促转型
●走拓展新业之路,着力从传统制造业转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脱胎换骨促转型
●走产业转移之路,着力转移低端制造环节、引进高端生产项目和发展总部经济,腾笼换鸟促转型
●走兼并收购之路,着力到海外收购优质资产和知名品牌,推动低成本扩张,借船出海促转型
●走集群发展之路,深化加工贸易企业间配套协作、协同创新和集聚发展,抱团合作促转型。
全省加工贸易企业总数由2008年的3.3万家减少为2011年的2.9万家,但同期加工贸易出口额由2613亿美元上升为3115亿美元,企业平均出口规模增长36%,出口额超亿美元的大型加工贸易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2011年,全省加工贸易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占比达59.1%,比2008年提高9.8个百分点;委托设计+自主品牌生产方式的比重由2008年的30%上升到45%;加工贸易企业独立法人研发中心、获得专利数、参与制定技术标准数分别比2008年增长100%、50%、72%,拥有品牌总数比2008年增长46.3%,加工贸易项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47.7%,比2008年提高3.7个百分点。
2011年,加工贸易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99688元/人,比2008年提高30.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7%。
■企业样本
玩具厂变手机摄像头大鳄
玩具厂“摇身一变”,转向生产高端电子摄像头和光学玻璃,还通过技术研发拥有三个“世界之最”。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切实发生在前身是安年玩具厂的高伟公司。该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却表示,这些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当地政府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与帮助。
据悉,这家位于东莞寮步镇的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仅用了6个月时间,就建成了项目一期5.8万平方米厂房,让企业顺利投产。上述负责人表示,高伟项目在政府零投入、零新增用地、零用地指标的情况下实施,不仅帮扶了企业转型发展,留住了原本2亿美元的增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镇政府何书记告诉记者,为了不受新增建设用地所带来的用地指标与用地手续等因素制约,通过整合现有建设用地资源,他们在已有的闲置土地和空置厂房数据库中查找已办有国有土地且符合条件的所有地块,最后选定拆除天成公司地块上原有的两件旧厂房,腾出120亩土地“笼子”,引进高伟公司这只“金鸟”,及时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据悉,地块投资强度已由每亩8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产值由每亩4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政府的税收收入也相应大幅增加。
■东莞经验
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
省长朱小丹在会上特别提到东莞在本轮转型升级所取得的成效。朱小丹说,这背后是“四个忍得住”(即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的坚持,矢志不渝推进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建设,实现了加工贸易产品结构、贸易结构、创新能力、劳动者素质和综合效益的全面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新路。
东莞市市长袁宝成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莞的转型升级得益于五点经验。首先是要把推动加工贸易形态转变作为基础任务。东莞率先在全国开辟了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无障碍通道”,联合黄埔海关细化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36条措施,每年安排2.8亿元投入试点城市建设。据了解,2008年以来,全市近4000家企业成功转型。
再者,把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据介绍,东莞自2009年起每年设立20亿元“科技东莞”专项资金,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等,先后建成了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等10个公共创新平台,虎门服装设计等11个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
在谈到扩大内需时,袁宝成提到,内销市场的突破是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东莞在全省率先推行加工贸易企业“内销集中申报”,并通过搭建“外博会”、“台博会”、“大麦客”等内销平台,探索建立加工贸易企业内销新路径,便利企业内销。
“把提升产业整体层次作为有效抓手是第四点经验。”袁宝成说,“引进港台生产力辅导机构为我市港台企业提供转型升级辅导,并实施百亿元企业打造工程、千亿元产业培育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等,提升增量。”
最后袁宝成提到,优化发展环境是重要保障,不可或缺。以东莞为例,通过推进大朗镇商事登记改革试点,加快形成营商环境“+1”、综合成本“-1”的产业发展新优势。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