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各地快讯 >

把青春的脉动融入城市的美好未来

时间:2012-08-28 15:56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浦宏

  在高楼林立的新街口闹市区,高家酒馆15号,一座颇为现代的10层建筑并不显眼。很多天天经过这里的市民不知道,这座不起眼的办公楼就是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就设在规划局办公楼的9楼和10楼。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已经完成或参与了规划设计和科研任务300余项以及省、部、市级课题23项,先后荣获25项省部级奖、26项省建设系统奖、35项市级奖,已经成为国内城市规划领域的新型研究机构和一支充满活力的新兴力量。不久前,这个年轻的集体又获得省级青年文明号的荣誉。

  以公共利益为核心

  全力承接城市战略性规划编制

  来到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门口,墙上的四行大字映入记者眼帘:我们拥有一项追求城市公共利益的事业、一个研究城市发展变化的机构、一座构筑数字城市空间的平台、一支快速反应团结协作的队伍。

  2003年9月,为适应南京城市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市规划局专门组建了一个城市规划、信息集成、城市测绘等多专业融合的新型城市规划研究机构,即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由于其综合性和独创性,编研中心自成立伊始就受到了业内外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更是得到周干峙、齐康、邹德慈、李德仁、王家耀、卢伟民、刘太格等一批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编研中心成立的背景,赋予其迥异于普通设计单位的特殊意义。城市发展的公共利益,永远是编研中心人放在第一位考虑的。“作为一个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我们完全有能力承接市场化的项目进行创收。但是作为市规划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城市公共利益,城市重点项目和一些市场化设计单位无法承担的指令性或应急性规划研究项目,才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赵蕾这样说道。

  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是南京市落实“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制度先试、园区先行”的关键举措,是为最大限度地创造适合科技创业的良好空间和卓越服务的重要建设计划,市委、市政府领导对于特别社区及国际企业研发园的规划建设高度关注。在工作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自2011年底开始编研中心项目组一直参与相关规划研究工作,编研中心人发扬特别能吃苦、能奉献的精神,连续通宵作战,高效完成了特区规划选址工作及多个特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作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特区和国际企业研发园规划,从一开始就面临很多困难。”回忆起刚刚过去的280个日日夜夜,项目组成员杨勇说,“一是缺少统一的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和意见作为指导;二是国内无成熟可借鉴的规划成果案例,规划编制的核心产业内容及发展模式和方法难以确定;三是要求编制与国际低碳、智能理念相结合且具备较强可实施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因此我们的工作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和先进的规划理念,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规划措施,结合本身规划的技术特长,运用GIS数据分析技术。”

  在前期基础数据严重缺乏的困难情况下,项目组通过进一步深化落实发展定位、以差异化发展研究取胜,针对不同特区及国际企业研发园的情况,项目组与委托方、规划主管部门反复沟通规划目标和建设总量以及规划控制要求,与城市设计编制单位就设计方案进行多轮次沟通交流。其中紫金(麒麟)科技创新特别社区及麒麟国际企业研发园规划项目召开推进会、讨论会、协调会总计120多次。为了与外方设计师保持对接沟通,因为时差关系,项目组成员王青顾不上休息,常常是深夜还在网上与外方设计师沟通交流。

  随着一项项成果的扎实推进,不少项目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和肯定,为南京市积聚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建设条件,创造适合科技创业的良好空间和卓越服务提供建设依据。

  事实上,依靠自身提供的一流的规划服务,编研中心早已成为市委、市政府决策的城市规划智囊型团队。

  作为主编单位之一,编研中心参与完成了《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谋划南京未来20年的空间体系、产业布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发展”总体部署,编研中心完成了十大功能板块的相关规划服务工作,指导重点功能板块建设,以提升城市市容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城市人居质量。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编研中心编制完成的中小学校园教育布局规划以及农村基本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指引,分别获得了2007年度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城市规划三等奖、2011年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与南京共成长

  年轻团队立志描绘城市未来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的主要业务涉及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地区开发、城市设计、重点项目的规划服务以及各类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和城市测绘系统的建立及维护,各类信息采集、管理、GIS建库动态维护、研发服务、地图编制及其他相关技术性、服务性工作等方向。作为一个研究城市变化发展的机构,谁能想到编研中心是一支平均年龄仅33岁的年轻团队。

  2003年下半年,年仅25岁的沈洁来到刚刚成立的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这位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女研究生工作伊始,就参与了江宁近期建设规划、南京产业布局规划研究的编制,并在短短几年内就成长为项目负责人,牵头编制了南京城市规划年报、雨花台风景区总体规划调整、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麒麟生态科技城总体规划等数十项重要规划。在回顾这段经历时,沈洁首先提到了中心规划工作的公益性对她个人成长的特殊意义,“作为政府的参谋,这不仅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荣誉,也给了一个规划工作者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大胆用人、让年轻人挑担子,用前所未有的工作机遇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是编研中心历任领导坚持的原则。“我们必须要让年轻人通过参观规划后的建设成就来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理解自身工作的意义,亲身听到城市的发展脉搏,感受南京的快速发展。”赵蕾如是说。

  事实上,让年轻人勇挑重担也的确给编研中心人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认同感。9年里,沈洁坚守自己的岗位,“因为在这里可以实现我最初的梦想,来到编研中心的这9年,我觉得自己一直是在和南京城共同成长的,我希望能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描绘这个城市的美好未来。”

  正是这种梦想,时刻鼓励着这群年轻人投身于忘我的工作。如果你在晚上路过高家酒馆15号,规划局办公楼里的9楼和10楼一定还亮着灯。“到了下班时间,如果有送外卖的来我们这里登记,那么十有八九是去编研中心的。他们下班晚、加班多,这在我们局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一楼大厅的保安熊师傅这样说。

  编研中心承担的很多政府重点项目、应急规划都是市场化设计单位无法承担的,工作人员的收入往往也无法和项目合同挂钩。在这个年轻团队中,奉献精神和事业心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刚刚当上妈妈的陈阳顾不上家里的小宝宝坚持在一线加班加点;王树魁夫妻两地分居,无法照顾家庭;高奋生外出学习开会时,也不忘查看沿路现状,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为“天地图·南京”核查、补充注记。在圆满完成各种任务的背后,常年高强度的连轴加班的中心年轻人有着无数平淡而无言的奉献。

  完成日常工作和紧急任务之余,编研中心还营造了一个浓郁的良好学习氛围。据了解,中心不定期组织各种理论学习和参观见学,2010年以来,中心员工在各类专业期刊杂志和学术研讨会发表文章多达百余篇,并有近20篇佳作获省、市级以上奖项。

  尽管工作任务重,收入与付出又不成正比,但是在编研中心,记者却没有听到一丝抱怨。相反,当融入这个团队时,你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有着超强凝聚力的集体。

  每年市规划局“规划之春”春节联谊会,编研中心精彩的表演均能获得全场最高的喝彩。结合党庆、国庆,举行“中华经典诗歌朗诵会”、“颂扬光辉党史,唱响青春之歌”演讲比赛、“走红路、忆红事、唱红歌”等活动,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抒发爱党、爱国的情怀。六一儿童节,他们为留守儿童献爱心、送温暖;火热夏日,编研中心以“我们的爱”为主题,为员工举行了一次集体婚礼,温馨而浪漫的场景,让12对新人难忘。

  以服务为宗旨 为数字规划和“智慧南京”提供技术支撑

  2010年4月27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关于加快公众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通知,正式启动“天地图”建设。“天地图”是我国区域内数据资源最全、全部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它既是政府服务的公益平台、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又是方便群众的服务平台、国家安全的保障平台。南京市规划局作为市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其中的重点任务之一即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以“天地图·南京”为纽带,为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提供统一、标准、权威的地理信息服务,包括标准体系建设、数据体系建设和软件体系建设。很快,这项工作落到了编研中心的头上。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天地图·南京”作为第一个副省级城市节点于2012年5月被正式接入国家主节点,率先实现了国家、省、市三级公共地理信息的互联互通。接下来,编研中心还力争将其打造成南京地方上的地理信息资源最全、时间最新、内容最安全、服务最优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

  当凝聚着项目组智慧和付出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在“天地图·南京”平台上展现时,无论是从事系统开发的还是从事数据制作的每位项目组工作人员都收获了满足、幸福和喜悦。“这是有志于这一行业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的感情。”编研中心王芙蓉书记说,“在这里,每个人有着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都有着一股向心力和奉献精神,一种深入内心的责任感,这种价值观体现在项目组的每个人身上,将滋生出强大的凝聚力。"天地图·南京"在互联网的高效运行,今后的路还很长,但是我们将不断摸索前进,尽快为公众提供全面、权威以及方便的地理空间数据服务。”

  除了一直在积极探索着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实现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之外,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还开创了很多规划信息化的创新服务工作,力争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支撑和提升各项规划管理工作。

  编研中心为适应规划管理快速发展以及制度创新的要求,在市局的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和研发了“数字规划”信息平台,涵盖城市规划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规划监督、测绘管理、政务公开、公众服务、公众参与等, 实现了规划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

  另外,在当今城市快速建设和发展时期,运用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GIS、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理论和研究,开展了历史南京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和历史文化资源普查与建库工作,快速摸清了全市历史文化资源,填补了大范围、长跨度、多类别研究南京历史空间格局的空白,为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采用新技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江苏省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远的区域影响,分析历史中心城市构成的区域影响力的地域分布及其变迁规律,为江苏省寻找新时期的突破奠定了较好的历史分析基础;并借用规划评估理念,于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再次率先开展了信息化评估工作,研究了规划部门今年和“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计划和重点,实现从数字规划到智慧规划的转型,并通过建立局信息化管理制度,明确分工,构建了业务管理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等等。一次次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配合制度创新,形成了一系列丰硕的科技成果,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仅2011年就获得了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奖项。

  可以说,青春的智慧、青春的火花和青春的灵感在一次次的创新中得以体现,青春的无私、青春的价值和青春的收获在一次次的创新中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