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积水严重
台风“海葵”伴随暴雨过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沦为汪洋泽国。 一些城市规划师认为,雨灾更多应当归咎于人为因素,包括设施不足、协调不畅和执行不力。 缺协调 暴雨本周侵袭马尼拉,48小时内降水量超过马尼拉往年整个8月的平均值。政府部门统计,马尼拉一度有80%的区域浸泡水中,一些区域积水深度接近两米,至少20人死亡、200万居民受灾。 城市规划师纳塔涅尔·埃内塞德尔9日说,马尼拉有技术和资金解决防洪难题,只是政府缺乏意愿。“政府不重视长期规划的收益。如果规划、政策和执行力不协调,只能陷入恶性循环。 ” 埃内塞德尔1979年至1989年任马尼拉城市规划部门主管。他以城市排水系统为例,“我没听说马尼拉的任何一个城镇有过综合性排水系统规划”。 菲律宾首都圈人口大约1500万,由16座市、镇构成,各设政府,因而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阵”,没有协调。 另一名城市规划师保罗·阿尔卡萨伦说:“单个城市不可能解决这一难题。如果政府希望管理恰当,需要重新规划现有行政区划。 ” 欠执行 雨灾中,受淹者以一些“危险区”居民为主。那些贫困人群数以百万计,为谋生,沿河沿湖搭建简易棚屋,每遇洪水,最先受灾。 2009年9月,台风“凯萨娜”席卷马尼拉,24小时降雨量超过450毫米,全城464人丧生。马尼拉政府随后划定那些棚户区为 “危险区”,打算搬迁。按照法新社的说法,搬迁方案涉及270万人,耗资1300亿比索(约合31.1亿美元),预计需要10年。 只是,这一政策落实时遇到阻力,棚户区人数不减反增。埃内塞德尔说,一些政客出于巩固 “票仓”考量,不愿意迁走棚户区内的选民。 另外,在马尼拉郊区,大片森林近来“让位”房产开发项目,以满足中上层群体的需求。毁林造房削弱城市防洪能力。 阿尔卡萨伦说,化解马尼拉防洪防涝难题,措施包括恢复森林、为棚户区居民建设低价住房和清理人工排水系统。“这需要数以十亿计比索,而我们每遭遇洪灾,都损失数以十亿计比索。 ” 吁援手 雨势9日暂时停止,阳光重现,而菲律宾国家气象部门下午再次发布暴雨警报。 居民阿洛纳·赫罗尼莫住在马里基纳河流经的马里基纳区,那里多为棚户区。她和一些邻居8日晚返回受淹的棚屋,试图救出一些物品。 “我们一夜都没打过盹。如果我们睡着,可能死掉。 ”赫罗尼莫说,她什么都没救出,“我们只有背包里的衣服”。 灾害应对部门统计显示,全市学校、体育馆和其他公共建筑内灾民总数接近30万,比8日增加一倍;数以十万计灾民至今流离失所。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