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变城镇 村庄变社区
时间:2012-07-05 10:39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马顺龙
|
|
——凉州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纪事
6月26日,凉州区五和乡新型农村中心社区开工建设。这是按照《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总体规划》“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分离、功能配套完善、社区规范管理”的目标要求,打破村组界限,科学规划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社区占地面积460亩,总投资5.6亿元,计划建设住宅楼90栋、3000套,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幼儿园、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分近期和远期建设,计划2018年完工,可容纳全乡农户全部入住。这是凉州区今年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之一。乡下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如今在凉州将变为现实。
武威市委常委、凉州区委书记李世英说,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标志着凉州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必将对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实现“乡村变城镇、农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的转型发展目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以来,凉州区按照《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要求,提出“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分离、功能配套完善、社区化管理”的建设原则,在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金色大道沿线、G30等道路沿线、集镇和中心村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大力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区计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2个,小康住宅点16个,共建房14306户。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良好,金羊镇松涛、金沙乡于庄、永昌镇白洪、发放镇发放、清源镇刘广、武南镇大河、河东乡汪家寨、黄羊镇新店等8个区级社区示范点已全部动工。城市规划区的高坝镇碌碡社区、金沙乡金厦社区、金羊镇蔡庄村等12个社区已陆续开工建设。社区建成后将成为布局科学、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高品质现代化新型社区,形成“农业产业化、居住社区化、服务社会化、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凉州区根据《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认真贯彻“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按照特色城镇化建设“群落式布局、节点式推进、特色化发展”的理念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带状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建设工程,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凉州区2012年新型农村社区区级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切入点、总抓手和有效途径,以金色大道为骨架,按照“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分离、功能配套完善、社区管理规范的目标”和规划先行、群众主体、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原则,在金色大道沿线、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建设20个规模在300户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其中:8个区级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涉及15个村,规划建设2760户),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集约节约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园区化发展、人口社会化居住,促进“三化”同步,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和现实路径,推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凉州区紧紧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似、习俗相同、便于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突出特色,不搞一刀切,做到规划一步到位。每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规模在3000人以上,参照城市容积率标准,建设五层以上楼房。住宅单体设计以90平方米左右为宜,配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特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按“群众讨论—村上申请—组织答辩—乡镇审报—区上审定”的严格程序选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采用统一招投标方式,吸引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甘肃省规划设计院等省内外有规划建筑设计资质的4家规划单位进行竞标规划,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同时严格落实规划,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制度、建设一盘棋、配套一条龙”的建设机制,切实做到先规划设计,后施工建设。
凉州区成立 “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实施,区上出台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新型农村社区招投标管理办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新型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社区建设相关的意见和办法。有关部门积极探索研究制定社区管理、就业、低保、养老、户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破除体制障碍和约束,引导农民自觉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
近年来,针对农村小康住宅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凉州区确定了“城郊向城市集中、近郊向小城镇集中、远郊向中心村集中”的基本建设思路,以“推广适宜模式、打造标准户型、发展特色民居、建设文明家园”为总要求,启动实施“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加大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建设中,将节水型社会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乡村道路、小康住宅、人畜饮水、重点防护林建设、日光温室、农村沼气、畜禽养殖、广播电视、通讯设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等项目集中安排到示范村实施,优化配置了项目资源和建设布局,从而产生了聚合效益,凸现了建设效果。部分村近一半的农户修建了高标准住宅,家家用上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电话入户率达98%以上。沼气也已进村入户,一部分群众过上了“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的现代生活。特别是小康住宅示范点建设,改变了过去村庄多数“天女散花”,民房多数“横七竖八”的状况,展现出了造型新颖、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格调高雅的新农村气象。示范点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一些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正在转变。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