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竞争力为何会“退步”
时间:2012-05-29 17:21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为之
|
|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其中的“城市竞争力变化”排行榜中,上海由2011年的第二名下滑至第四名,首次跌出了前三甲,北京则首次超越上海,位居第三,成为内地排名第一的城市(榜单前两位分别是香港、台北)。蓝皮书分析,导致上海排名下降的原因,主要与人口激增、相关产业转移、环境承载力与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等有关。
人口激增拖累排名
据悉,此次是《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连续第10年出版,最新的蓝皮书对2011年全国294个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其中包括“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城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最安全城市排行榜”、“十大品牌城市排行榜”、“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行榜”等分类优势研究评价成果,结果显示,过去一年里,上海、温州、宁波、东莞、厦门、太原等城市竞争力排名有所下降,此次排名前十名的城市依次为: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青岛、长沙。
专家分析认为,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其数量、结构、空间分布与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经济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和公共资源配置、城市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存在密切关系。而导致上海城市竞争力降低的原因,就与人口激增有关。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301.91万,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万人,占比39%。从数据上看,上海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增加390万人。对上海而言,适度的人口规模与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其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必要条件,亦是影响上海国际都市发展和城市竞争能力的基础性问题。激增的外来人口则意味着上海要负担比其他省市更多的用于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输出压力,从数据上看,人口基数明显拉了上海排名“后腿”。
据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资料显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上海外来务工经商人数只有60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增至284万。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认为,“如果不设置必要的‘门槛’,不加大管理力度,由外来劳动力过多引起的社会问题,将成为对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的突出矛盾。”
不过,复旦大学经济系主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袁志刚教授认为:“外来劳动力的到来,在促进工业化的同时,肯定会促进城镇化建设。人口集聚了,很多过去没有的第三产业服务机会随之诞生。从整体上讲,虽然外来劳动力流入会造成短期损害,但长期肯定是有益的。”
的确,人口集聚是上海发展中的客观现实和必然趋势,难以阻挡和回避。就当下而言,相关部门如何积极应对,将人口压力转化为动力,抓住“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大好机遇,才是推动上海从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本强市迈进的关键。
环境竞争力下降明显
城市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城市居民关注的焦点。尽管上海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其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生态环境质量就出现了下降和恶化。
最新的蓝皮书研究发现,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随人均收入的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证实了环境-收入的“倒U形”假说。对上海而言,最明显的是环境竞争力的降幅达到27个位次。其实,上海市市长韩正早就强调过“要用最严的标准、最严的管理、最严的执法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建设”。据悉,从2000年至今,上海滚动实施了4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环保工作从还历史欠账到着力构建生态宜居城市,从点上污染整治到面上源头预防,将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
专家指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不仅反映出经济发展背后的诸多矛盾,而且环境状况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不良环境不仅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质量,同时也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不容忽视。上海要实现持续增长的综合竞争力必须不断改善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不断增强环境这一重要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生态环境变好了,生活质量切实提高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高房价问题凸显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指出,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发展阶段息息相关,目前,东南沿海城市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阵痛,而东部地区过高的房价也直接影响到其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亦是东部城市发展停滞不前的主因。
高房价带来的高成本会削弱城市竞争力,被房地产拖累的城市,如宁波、温州、厦门等地的竞争力,在此次排行榜的下滑趋势明显。其中,温州下降了13个名次。专家分析,这与温州多年热衷于投资房地产有关。上海社科院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顾建发则认为,此次上海的城市竞争力排名下降,也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有着密切关系,“房地产对上海经济的贡献在5%—6%左右,仅房地产就下拉经济约1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对上下游行业的影响,可能有1.5个百分点了。”
就此,有专家指出,房地产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城市竞争力的发挥,房价与城市竞争力应协调发展。遏制过高房价,让其回归理性是提升上海城市竞争力的一大抓手。正如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坦言:“过去房地产对上海经济的支撑作用非常大,而如今上海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不能再过度依赖房地产了。”
幸福感更被认同
虽然在这份来自蓝皮书的排名榜上,上海的城市竞争力确有下降趋势,但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许多市民对于上海这样的“屈位”之势并不认同,人们大都“没感到上海竞争力在下降”,有市民坦言:“我觉得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关键还是要看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共同富裕。在这一点上,物价、房价、环保、空气质量、教育观念,还有政府和企业的服务水平等,都是考核一座城市竞争实力的必备依据。”
的确,如今很多人更倾向于将幸福指数作为衡量一座城市的重要指标。2011年,社科院城市与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这份报告首次对我国294个城市进行幸福感指数排名,前10名的城市分别为:石家庄、临沂、扬州、承德、滨州、莱芜、鹤壁、包头、北京、新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幸福感与经济发达程度逐步亦呈“倒U”态势。而上海、香港、深圳、台北和广州等地居民幸福感不升反降。业内人士认为,要提高居民幸福感,相关部门要提供并完善最基本的医疗、基建、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蓝皮书特别指出,过去十年城市化模式已难以为继,城市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不完全城市化,而土地过度的城市化,这种问题导致诸多后果:首先,城市空间结构的失衡,中心与边缘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次,产业结构的失衡,房地产业过度繁荣;第三,需求结构的失衡,内需不足;第四,要素结构与经济动力的失衡,主要依靠大量消耗土地等资源推动城市化发展。
蓝皮书建议,中国城市必须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建设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当局,需从几方面着手提升城市竞争力,包括加强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以产业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创新步伐,建立人才高地,培育以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建设绿色人文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城市文化建设。
有专家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是一个城市为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各大城市均出现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房价居高不下等“城市病”。尽管上海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其自身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上海需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房价回归、加快技术创新和升级等方面做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否则,这种被超越的趋势或将被延续下去。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