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不“空心”城市有“内容”
时间:2011-07-26 11:33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刘云云 胡彦殊
|
|
——参会代表热议“两化”互动效应
“一个崭新的城市,产业绝不能"空心化"。”“产业发展起来了,城市的内涵和容量也要及时跟上。”……
7月25日,在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就如何推动“两化”进程、加强“两化”互动进行了热烈探讨。
过去5年,四川经济年均增速高于全国近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年均增速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如何重塑“四川经济版图”?代表们讨论认为,科学规划、统筹协调,“两化”互动发展,要数量更要质量,要规模更要品质。
讨论热词:规划
如何在规划上下功夫实现“高点高起”
“两天的参观,越看越坐不住,越看越有干劲。”江油市委书记颜超道出紧迫感,江油工业目前以高能耗为主,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多,“两化”互动发展必须快马加鞭。“青白江变老工业基地为生态产业城,他们的经验给我们很大启示,规划和定位至关重要。”
渠县县委书记邓瑜华说:“渠县的能源基础很快成形,还有即将形成的交通网络,只要我们在规划上、体制上、要素统筹上狠下功夫,"两化"互动是很有干头的。”
讨论中,不少代表表示,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和城市发展规划,是“两化”互动最重要的前提。汶川和北川的相关负责人认为,正是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将城镇规划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产业规划与要素保障相衔接,灾区经济才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实现“高点高起”。
“规划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资阳市相关负责人说。2009年5月以来,资阳邀请知名专家帮助开展全市规划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四规衔接”。随着韩国现代、百威英博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城市对产业的承载力得到提高,产业对城市的带动力也提升档次。
在已有交通规划和布局基础上制定产业、城镇规划,在规模较大的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同步规划建设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工业支撑城市,城市服务工业,“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等必须和产业、城市的空间布局配套。”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表示。
讨论热词:产业
如何抓住“牛鼻子”做强优势产业
“"两化"互动中要抓住"牛鼻子",做大做强工业。比如,龙泉驿区抓住汽车,遂宁抓住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大,企业质量和档次高,优势产业的带动和支撑力非常明显。”雅安市雨城区区委书记王冬林说。
王冬林介绍,雨城区的传统产业是水电、机械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定位为区域性生态城市后,工业体系就必须是单位耗能低、附加值高的产业”,目前该区正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集聚度,向园区集中。
关联度高、配套成体系的产业集聚发展,一个园区就有可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参观了成都和遂宁的部分工业园区后,广元市苍溪县县委书记任华兮认为,产业的集群发展体现了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而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的融合,更是“两化”互动的一个重要抓手。
“产业园区本身就是城市的一个功能分区。”任华兮介绍,旺苍正在打造的天然气综合利用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为10公里,可容纳10万人就业、生活,“建好园区配套设施,将园区打造为新区,做好为园区服务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服务。”
产城融合增添了城市活力。将视野放大到更广大的区域中,产业集群与城市集群碰撞的 “火花”同样是“两化”互动的加速器。
成都与省内市(州)合作建设成资、成眉、成阿等共建合作园区,发挥产业辐射带动力;遂宁发展电子信息和现代物流产业,在成渝之间找确定位,做好配套产业;泸州、宜宾等地共同打造“白酒金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城市群兴起。
代表们认为,区域内的资源整合趋势正在加快,城市间基础设施配套共建共享,分工协作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合理分工、人口布局更加合理。“两化”互动中,各区域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互补合作,几大城市群将加速崛起。
讨论热词:农业
如何找准切入点带动农业现代化
山区如何根据自身条件,找准“两化”互动切入点,带动农业的现代化,成为一些代表关注的热点。
“苍溪是山区县,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能否走出新路?”任华兮说,要实现转型发展,资源条件是基础。目前,苍溪种植猕猴桃10万亩,产值近10个亿,有猕猴桃加工企业5家,销售企业3家。需要进一步做大规模,深化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
“我们不同于平原地区,加快"两化"互动必须从现有产业基础入手。”广元市朝天区区委书记赵文峤认为,农业比重高的地区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
安岳已规划2平方公里的柠檬产业园,引进世界最大的浓缩汁生产企业。目前,该县在积极谋求与五粮液集团的合作,共同开发柠檬酒。“农业走上产业化发展,才能带来高端产品,带活龙头企业。”安岳县委书记钟毅说。
省农工委主任张宁认为,农业现代化应该在“两化”互动中积极作为。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抓好特色效益农业,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安全、绿色、生态的农产品,为现代工业提供更多优质加工原料;另一方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做深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为更多农民入城提供就业岗位。
【圆桌】
绵阳 四川下一个特大城市?
对话嘉宾:
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绵阳市委书记 吴靖平绵阳市市长 曾万明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在成德绵地区,绵阳有自己的特色,但与成都相比,显然还存在着差距。站在推动“两化”互动的新起点上,绵阳能否抓住机遇,成为我省继成都之后的又一个特大城市?
在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期间,记者邀请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绵阳市长曾万明,就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对话。发展有基础
主持人:绵阳和省内其他城市相比,有什么发展条件?
王小刚:绵阳是我省除成都外,工业基础最好、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尤其是把灾后恢复重建的挑战化为机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山水生态城市的建设。
吴靖平:绵阳城区面积已超过1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百万。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绵阳抓住机遇,完成7314个重建项目,产业投资近500个亿,加快了发展。绵阳的突出特色是科技驱动,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将是我们推动“两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两化”互动靠什么?
主持人:加快“两化”互动,是我省在新起点上的新探索,绵阳的思路是什么?
吴靖平:科学规划为前提,突出产业、科技、生态三个关键词,做好“两化”互动规划;实施优势企业和产业倍增计划,抓住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零部件、环保新材料三大产业,招大引强;按照“一城三区、产城一体”模式规划建设好科教新区、城西新区、城南新区;坚持创新驱动、科技驱动、改革驱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两化”互动的基础支撑。
王小刚:绵阳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带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可以在规模上迈上新台阶,也是对我省除成都市以外的区域中心城市如何在科学发展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有益探索。
能否成川内又一特大城市
主持人:目前,省内各市州都在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绵阳能否成为省内下一个特大城市?
王小刚:绵阳整合各种资源,在“两化”互动中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实现更快发展。在推进“两化”互动过程中,绵阳充分发挥所具备的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完全有条件在全省几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间率先成为新兴特大城市。
曾万明:现在省内很多市州发展势头迅猛,我们感到追兵不断,紧迫感和危机感强烈。我们以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为抓手,坚定不移地按照“核心是工业发展,依托是城镇化发展”这一思路抓好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到“十二五”末,把绵阳建设成为面积150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达150万的大城市。
【要素保障】
要素保障要适应“双加速”
“两化”互动发展对土地、资金、运力等要素提出更大需求,如何破解要素保障难题,相关部门给出答案。
土地
“两化”项目用地允许依法进行局部调整
省国土资源厅提出,规划各类建设项目及选址定点时,应鼓励使用未利用土地和丘陵区土地,尽量减少占用优质耕地。在推进“两化”互动中,对一些土地利用规划尚不能满足需要的,在不占用和改变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允许依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局部调整,确保建设项目落地实施。
严格实行年度用地计划差别化管理,对不同产业、区域进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统筹用地。年度计划重点向重要城镇、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用地等倾斜。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项目不予供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交通
围绕成渝经济区规划打造“一主六辅”铁路枢纽
成都铁路局提出,围绕实施新型工业化,科学规划铁路货运通道。围绕“成德绵自内资”装备制造等5条万亿元产业带,规划建设成昆铁路峨眉至攀枝花段扩能改造、隆黄铁路隆昌(内江)至叙永至毕节等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形成“7条出入5大产业带”的大能力货运通道。
围绕成都平原城市群等四大城市群,规划建设或加快推进成绵乐、成西、成贵等客运专线,到“十二五”末,形成7条快速铁路和3条市域铁路。
围绕启动和实施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天府新区规划等,规划建设以成都为主枢纽,以达州、广元、南充、遂宁、宜宾、内江等为节点的次级枢纽“一主六辅”铁路枢纽格局。
资金
加强绿色信贷管理探索金融支持“两化”新路
今年上半年,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紧密相关的贷款占到全省贷款总量的约70%。
四川银监局提出,将紧密结合四川经济发展特点,加大对推进“两化”的金融支持,重点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7+3”产业发展规划、承接产业转移等信贷需求。引导银行业机构大力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探索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子。
将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强绿色信贷管理,严控对淘汰落后产能等国家限制性行业的信贷投放。
【他山石】
东京
城市规划提前50年
日本自战后一直重视城市规划,于1951年设立首都建设委员会,负责首都建设规划,并于1955年制定《首都圈构想草案》,规划了东京及其周边半径100公里地区的发展。自东京一极集中出现后,日本从1958年开始,先后制定了五次《首都圈基本规划》。这些前后连贯的规划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对东京地区的发展进行控制,其中《第五次首都圈基本规划》描绘了东京圈到2015年的发展前景。这些规划科学布局了产业的空间结构,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改善了城市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过度集中问题,推动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日本将功能迁移当作克服东京一极集中的重要步骤,自20世界60年代到90年代先后提出“新产业建设”、“工业建设特别地区”、“技术聚集城市”、“休闲娱乐区”、“地方据点城市”等建设来转移中心城市的功能。东京将工业、农业、水产等项目外置到周边“业务城市”,将管理、国际交流、高等教育等社会功能向“业务城市”转移。周边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依托东京发达的工业基础、城市基础与其互动,激活了周边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内在联系,推动了这些地区同步城镇化。
记者 刘云云 胡彦殊 摄影记者 欧阳杰 桑清 中国规划网成都7月26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