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竹溪蒋家堰镇黄土岭村新貌。 记者 潘世新 摄 编者按:“竹房”百公里城镇带是指以305省道为主轴,东起房县城关,西至竹溪蒋家堰镇关垭173公里沿线呈带状分布的城镇群。把“竹房”百公里城镇带打造成鄂西北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既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厚望,更是南三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从目前看, “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举措、主要任务已经明确。实践中,南三县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深挖各自的潜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呈现了不少亮点。为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更加卓有成效地推进城镇带建设,本报特推出“来自 ‘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建设的报告”,敬请垂注。 ■记者刘焱清 杜虎 王锡智 陶德斌 特约记者 毛鸿全
9月6日,记者在竹溪县水坪镇阎家坝村看到,镇村干部正与勘测人员一起规划设计阎家坝大道。“我们计划投资600万元建设阎家坝大道,统一修建下水道,统一安装路灯、垃圾箱等。”水坪镇党委书记程从国向记者描绘阎家坝集镇的蓝图。 如今,像水坪镇一样,从竹溪县的“东门”县河镇到“西门”蒋家堰镇,沿途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建设“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实验区”决策给竹溪带来的新变化。 “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建设启动后,竹溪县委、县政府坚持区域统筹、产业主导、改善民生、群众主体、改革创新的方针,科学规划建设宏图,多措并举筹措资金,全力推进城镇带建设,为“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统筹规划显魅力 从2007年开始,围绕打造省际边贸城镇示范带目标,竹溪着手建设从蒋家堰镇至县河镇的百里经济、文化、生态长廊,这为“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为舞好“竹房”百公里城镇带的“龙头”,竹溪县集思广益、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巧绘宏伟蓝图,彰显“龙头”魅力。 “竹房”百公里城镇带竹溪片区以305省道为轴心,西起蒋家堰镇关垭子村,东至县河镇县河示范场,涉及蒋家堰镇、中峰镇、城关镇、鄂坪乡、龙坝镇、水坪镇和县河镇的175个中心村和4个社区。为推进这一区域城镇带建设,竹溪围绕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省委省政府 “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布局和市委市政府 “一统三分”战略,科学制定了《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规划纲要》。该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用统筹理念推进城乡事业同步发展,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城市理念改造农村,用市民理念转化农民,按照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的要求,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增强城乡发展活力,缩小城乡差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 根据《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规划纲要》,竹溪各乡镇制定了相应的中长期建设规划。该县按照地域接近性、资源相似性、产业趋同性的原则,用统筹城乡的理念和思路谋划县域空间布局,把这一片区定为率先发展示范区,着力打造全县的交通枢纽区、优势工业聚集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生态环保先行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建设重点是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百里经济示范带;推进集镇建设,形成百里城镇示范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百里城乡一体示范带;发展公共服务,形成百里文明和谐示范带;实施村庄建设,形成百里新农村示范带。 “我们按照三年取得明显变化、五年取得大变化的目标,坚持规划先行、区域统筹、产业跟进、工农对接,逐步建成 ‘一城七镇百村’城镇体系,努力把竹溪片区建成百里宜居城镇带、百里产业聚集带、百里城乡一体化新农村示范带和百里原生态文化旅游带。”县长余世明胸有成竹地说。 健全机制聚合力 在县河镇大路沟村建设牌子上写着如下内容:第一责任人洪涛(镇党委书记、镇长),第二责任人肖永林(村党支部书记),建设目标……镇纪委书记刘敬海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牌子村村都有,镇上的干部一人包一村,将责任、目标、任务、时限等公布于众,便于群众监督。 竹溪县委、县政府把城镇带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县委书记余春存任指挥长,县长余世明任第一副指挥长,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级级抓、层层督,月月查、年年结,形成人人参与、常抓不懈的格局。在实施中,推行每个村明确一名县级领导联系、确定一个县直帮扶单位、制订一套工作方案、组建一个工作专班、健全一套目标考核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全县41名县级领导、119个县直部门分别与建设区域的乡(镇)、村结对帮扶共建。 千斤重担众人挑,各级单位有指标。为确保责任落实,该县将城镇带建设任务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与各乡镇、县直各部门签订责任书,严格考评和奖惩兑现,形成上下联动、整体发力,县、乡(镇)、村、户“四级联建”机制,力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逐步实现“产业围绕资源走、人口围绕产业走、建设围绕人口走”的目标。 整合资金挖潜力 为推进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建设,竹溪不等不靠,积极对上争取、对内挖潜,整合三方资金,投入工程建设。首先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先行发展区域项目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持。通过调整本级预算结构,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按照 “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的原则,将各级扶贫开发、交通、能源等各类支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集中安排在区域城镇带建设上。其次,实行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健全 “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对长廊区域内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绿化美化、道路硬化、房屋外型改造等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同时采取 “政府以奖代补补一点、帮扶共建单位帮一点、村集体经济集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农户自己筹一点”的办法,发挥财政资金 “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建设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的投入力度。另外,拓宽信贷渠道,支持金融信贷投入,各金融部门降低信贷门槛,简化信贷手续,提高信贷额度,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县政府还加大信用担保中心建设力度,增加担保基金,并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化解信贷风险,帮助企业解决抵押难题,逐步形成政府、金融部门、担保机构、企业之间相互配合、良性互动态势。目前,全县金融机构已累计投放村庄整治贷款7000多万元,社会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财政贴息15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建设进程。 城乡联动增实力 中峰镇青草坪村农民王光运父子常年在县顺溪豆制品公司务工,家里种的辣椒、黄豆等按合同卖给顺溪豆制品公司,日子越过越好,如今已建起小洋楼、购买小轿车。这是该县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带来的变化。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该县合理布局城乡产业,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因地制宜发展配套产业,建成了以茶叶、魔芋、药材、蔬菜、贡米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15万亩,初步形成 “一乡一业、数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合体,引导67家规模以上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实行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目前,全县80%以上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带上,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新型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和物流、商贸、餐饮服务业的聚集带。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该县坚持山、水、林、田、路、院综合治理,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高标准规划建设好中心镇、中心村,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集中。以农户为单元,梯次推进以“改水、改厕、改厨、改路、改栏、建沼、建房、建家园”为主的 “五改三建”活动,对远离省道的农户,实行以村就院改造,力争形成 “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家家小花园、户户新气象”的新农村景象。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该县加快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体系建设,实现自来水、水泥路、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村村通,实现村级卫生、文化等10个民生工程全覆盖。 县委书记余春存感慨地说:“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建设,使7个乡镇彼此相联、互为一体,初步形成了人口集中、产业聚集、交通便捷、城乡一体、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 中国规划网武汉9月15日电 (责任编辑:杨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