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 琪 蒋丽娜 文/图 一条条宽敞通畅的道路,在不断的拓宽和延伸中拉大城市框架;一片片秀美宜居的小区,映衬着人们幸福的笑脸……一幅富庶美丽的画卷铺展于眼前,一个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正款款步入人们的视野,这就是呼伦贝尔! 走进呼伦贝尔,楼成方,林成片,路成网;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诠释着“打造祖国北疆生态宜居城市”的新目标。近年来,呼伦贝尔紧紧围绕“8337”发展思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建管并重”的原则,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自治区“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工作,让市容市貌悄然变化、城区秩序逐渐好转、城市环境焕然一新。 在城市建设中,走民族风情与草原生态并进之路,着力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不断提高市民幸福指数,挥动如椽巨笔,描绘出祖国北疆生态宜居的锦绣华章。 聚焦与勾勒 构建宜居“大格局” 兴城之举,起于规划 曾经的呼伦贝尔,低矮旧房成片,“断头路”随处可见,城市功能设施缺东少西。把呼伦贝尔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成为我市城建人面临亟待破解的问题。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呼伦贝尔人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以规划为龙头引领,提出“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的发展战略,以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的壮阔,大口岸、大民俗、大文化的包容,将城市与文化完美结合、与自然生态相得益彰,让呼伦贝尔以崭新的面貌闪耀在祖国北疆。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运筹帷幄,着力推进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3年来,编制实施了《呼伦贝尔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呼伦贝尔市城镇体系规划》,修订完善了《呼伦贝尔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呼伦贝尔市城市居民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规定(试行)》等规定,建立了规划委员会制度,出台了《呼伦贝尔市城乡规划委员会议事规则》等5项规定。同时,积极落实精简下放行政审批,规范了城市规划的重点环节、关键部位,提高了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水平的同时,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目前,我市已完成《呼伦贝尔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为今后一段时期呼伦贝尔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定了方向和目标。尤其是市中心城区按照《呼伦贝尔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加快市中心城区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完成了市中心城区供水、排水?雨水?防涝综合、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等8项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并围绕重点领域,完成了《伊敏河景观规划设计》等5个专项规划成果,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美化景观风貌、承载历史记忆提供规划依据。 如何将中心城区伊敏河打造成城市景观,是呼伦贝尔几代规划人的梦想,经专家论证,群众参与,伊敏河规划于2013年出台。伊敏河沿河景观规划结构为“三四二一”,即打造“三”大景观风貌区:滨水休闲区、草原风貌区、生态湿地区;“四”大主题公园:湖泊草原主题园、牧场草原主题园、河滩草原主题园、三少民族文化主题园;“两”大文化广场:蒙古之源和鲜卑之源主题广场;“一”条滨水商业街。在规划指引下,该项目规划实施。据悉,伊敏河沿河景观项目北起铁路桥,南至外环路,全线长15.69公里,项目总投资17.33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3段建设,包括铁路桥至哈萨尔桥段长3.4公里,总投资1.44亿元;南至索伦桥段长8.93公里,总投资13.54亿元;景观索伦桥南段长3.36公里,总投资2.35亿元。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沿河硬化、绿化、亲水平台及其他景观设施。同时,除种植大量绿植外,更充分结合了原生树木位置进行修建,保持了沿河两岸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 决策与实施 激情“碰撞” 张张蓝图,落于建设 集中供热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北方高寒地区的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取暖问题。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呼伦贝尔城市集中供热事业的发展,不断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 为提升城镇集中供热质量和安全保障,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我市自2014年起,按照“三年规划、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实施了全部拆除市中心城区现有分散燃煤锅炉并入城市集中供热管网工程——“拆炉并网”,全面取缔市中心城区184座分散自烧燃煤供热锅炉330余万平米用热建筑并入集中热网,目前,已完成了2014年度工作目标,实现“拆炉并网”供热面积174.66万平方米,接入小区及企事业单位70个,关停锅炉房61座,拆除锅炉153台,现已全部如期供热,配套完成18座换热站改造建设,新建及改造一二级热网85公里,改造三级热网35公里。中心城区以上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中心城区供热紧张局面,全面提升了城镇集中供热质量和安全保障。 作为海区首个开工改造的老旧小区,海区土产宿舍楼的居民喜悦溢于言表,“困扰我们多年的供热问题得到了解决,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改造后,这里的88户居民被并入城市热网,享受到了城市集中供热。不仅如此,居民还参与了工程的招标过程,这让他们对小区管网质量放了心。小区居民李阿姨高兴地说,“以前每到取暖期,都要忍受锅炉噪音和烟囱排放的烟尘,这下好了,锅炉和烟囱一拆,这个冬天既清洁又暖和。” 破立相成,加快城建嬗变步伐。2012年,呼伦贝尔拉开了城市嬗变的序幕。在建设过程中,对每一个单体规划都反复论证讨论,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提升整个城市的品质,体现“草原明珠”的建筑特色和北方山水园林的城市韵味。从规划蓝图到形成规模,短短3年时间,市政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大幅提高。 建设者们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一组组数据:全市人均道路面积由16.7平方米增加到28.91平方米;燃气普及率从68.12%提升至86.29%以上;用水普及率由74.92%增长到94.86%;污水处理率由77.4%增加至90.0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49.75%提升至91.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2.8平方米增至16.83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由23%增加至31.5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7.2%增加至34.21%;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14%提升至30%以上。 另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3年累计完成投资256.3亿元,超过2002年撤盟设市到2011年(完成投资34.41亿元)十年总和;“十五”期间全市规划投入不足4000万元,“十一五”至今全市已经投入2亿多元。 创新与破解 全市合下“一盘棋” 城市宜居,在于管理 推开窗户,满眼绿色;走出家门,看到的是姹紫嫣红;家里的房子穿上了崭新的“保暖衣”;曾经脏乱不堪的小区焕然一新……经过3年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让呼伦贝尔现代文明气息的底色愈发鲜艳夺目。 一直以来,城市管理工作都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要事、难事。3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建管同步、建管并重”理念,在加强城市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城市、管理各项体制建设。在城市管理机制体制方面,市政府出台了《呼伦贝尔市城镇供热管理办法》、《呼伦贝尔市物业管理办法》等多项规范性文件;同时建立了住建、规划、监察、国土、公安、环保等多部门的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此外,市政府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建立了常态督查机制,对全市各地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定期开展督查调度,分析存在问题、原因,及时化解,确保城市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让居民都能喝上放心水、安全水一直是市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3年来,我市日供水能力由25万吨增加至30万吨,城市供水管道总长度也由1022公里增加到1400公里、增加近400公里,水质监测系统逐步完善,监测能力明显提升。在环保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我市不断加大污水处理装置的投资,使我市污水处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污水处理厂由2011年底的8座增加到11座,日处理能力由24.5万吨提升至28万吨,污水管网总长度由631公里增加至826公里,年处理污水量由4900万吨增加至6200万吨。 “几乎每个傍晚,我都会到公园散散步,打打太极拳。这里满目苍翠、小桥流水、花香鸟语,让人赏心悦目。呼伦贝尔不再是一个缺少绿色的城市了。”家住海区某小区的退休干部王先生感慨地说。据悉,我市公园绿地总面积由1500公顷增加至2300公顷、新增公园绿地面积800公顷,建成区绿地面积由4400公顷增加至7100公顷、新增27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由5200公顷增加至8500公顷、增加3300公顷。 针对呼伦贝尔冬季降雪,相关部门认真制定清雪预案,强化门前“三包”责任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清雪工作中,进一步发挥环卫清扫处、环卫清运处专业清雪优势力量,确保以最快速度清理道路积雪。同时提高机械清雪效率,以雪为令,雪停车动。目前,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14%提升至30%以上。 如今,呼伦贝尔的房子暖了、街路美了、城市亮了、小区环境整洁了……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全市合下一盘棋。 “大手笔”破解城建难题 路朝哪儿走? ——突出特色 走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2014年11月8日,市委书记罗志虎主持召开三届市委第六十一次常务会,《呼伦贝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作为全区首个城镇化规划,确定了呼伦贝尔将迈上具有地域和本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近年来,我市城市规划建设始终秉承建设“宜居宜业”的目标,重大规划初期聘请权威专家,充分凝聚民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全面发展,形成了呼伦贝尔的独特风格,破除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注重文化的继承,以开放的理念倡导建立以显现独特性为特点的建设发展观,描绘了一个美丽发展与文化和谐共处的呼伦贝尔。 为把我市建设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市委、市政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拓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的视野,先后组织考察团赴美国、加拿大以及包头、锡林浩特、乌兰察布、沈阳等地考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同时通过邀请中外城市规划建筑专家学者授课,组织培训,召开座谈会。通过学习考察,城市规划与建设者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先进地区城市发展理念、城市管理水平,并将所学到的知识自觉运用到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不断地推出规划精品、佳作,为呼伦贝尔美丽发展绘出了清晰而明确的路线图。 钱从哪儿来? ——多元融资 破解资金不足难题 近年来,我市通过财政投入、融资贷款、吸纳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创新思路,勇于开拓,多渠道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有效破解了“钱从哪儿来”的问题。 2013年市政府成功引入民营企业江苏双良集团投资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双良集团投入的10亿元铺设城市管网建设换热站,极大缓解了海拉尔区供热紧张和热源不足的问题,同时破除国企“独步天下”的局面,让民间资本“大展拳脚”,开拓了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的先河。 对于燃气类经营领域项目,通过特许经营等模式推进市场化运作,政府财政资金不再直接投入,3年来,城镇燃气方面,管道燃气建设实现了从起步到普及推广,中心城区、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等地的管道燃气全部建成通气,陈旗、新左旗、新右旗等地的开工建设,全市累计铺设燃气管道500公里以上;对于餐厨废弃物非经营性领域项目,则是把垃圾处理市场化作为发展方向,采用PPP模式,解决了食品安全与垃圾围城等“老大难”问题,实现餐厨废弃物集中收运处理。 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全市社会资本自市政公用行业领域完成投资累计超过23亿元,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不仅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减轻了政府投资压力,使民生保障不再有赤字。 此外,政府还通过银行贷款、发债募集资金,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全市城投融资总额达45.09亿元,其中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金额为3.5亿元,呼伦贝尔市中心文化区建设项目融资金额为1.6亿元,为全市重点项目推进提供了资金保障。 全市各级财政按照城市建设资金持续增长的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近三年,全市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256.3亿元。其中海拉尔区、牙克石市、扎兰屯市连续3年完成投资位列前三,3年来累计完成投资分别达到55.36亿元、43.65亿元、30.87亿元,合计达到129.89亿元,占全市三年投资一半以上。 活儿该咋干? ——有章可依 照章理事 常言说“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加强城市管理,不仅是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建管并重”的理念,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了城市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扎实开展了私搭乱建等专项治理。强化了依法治理,使城市管理迈上规范化、精细化轨道。 市委、市政府要求,进一步完善园林绿化、街容街貌、环境卫生、按照路灯照明全流程导则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做到有章可依,照章理事;本着“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原则,出台相关规划,聘请义务监督员,进一步建立健全全民全社会有效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良好机制。建立完善与媒体沟通协调机制,第一时间与职能部门沟通反馈,提升城管的效率。 近年来,我市探索实施了精简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公布权力清单等一系列措施,营造了便捷高效、公平公正的服务环境。在行政审批方面,建立了主动服务、提前介入、源头参与、全程监督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符合国家法规、政策的产业和项目;行政执法方面,在全市开通了12319城建服务热线,受理群众举报投诉3100件,解决了大量的群众困难和问题。借助政府网站、新闻媒体,设立便民服务、公示公开等专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打造阳光城管。努力消除外界对城管执法人员的偏见,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心目当中树立城管执法人员亲民为民、公正无私的良好形象;在群众关心的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方面,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监督,电视台专访解读政策,行风热线解答百姓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城市的管理者就在身边。 城市荣誉榜 ●呼伦贝尔市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十一五’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 ●在2013年度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评选中,中心城区“环渤海胜利凯旋”雕塑荣获年度大奖;莫旗“达斡尔族戍边广场系列雕塑”荣获优秀奖。 ●呼伦贝尔市先后被住建、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列为“国家智慧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综合楼工程获我市建筑史上首个“鲁班奖”。 ●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获“自治区园林城市”称号,阿荣旗获“自治区园林县城”称号。 ●满洲里市、被评为国家级“文明城市”;阿荣旗荣获“国家卫生县城”;额尔古纳市获“最中国生态城市”称号。 ●满洲里市、阿荣旗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继扎兰屯风景名胜区被列为全区第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后,额尔古纳风景名胜区又获自治区政府批准为全区第三个“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 ●额尔古纳城市湿地公园获评自治区首个城市湿地公园。 ●扎兰屯市成为全区唯一一个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 数字看变化 ●3年间,全市以1%的开发节点,释放99%的森林草原,换取的是经济、社会、民生100%的进步。 ●全市人均道路面积由16.7平方米增加到28.91平方米; ●燃气普及率从68.12%提升至86.29%以上; ●用水普及率由74.92%增长到94.86%; ●污水处理率由77.4%增加至90.04%;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49.75%提升至91.62%;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2.8平方米增至16.83平方米; ●建成区绿地率由23%增加至31.56%;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7.2%增加至34.21%; ●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14%提升至30%以上。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中国规划网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