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让我们城市的社会力量更加活跃

时间:2014-10-28 08:0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成都日报评论员

  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改革的转型期、深水区、换挡期。面对新旧问题交织、利益主体纷起,如何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汇聚各种智慧,共同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成都故事?这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就难以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成为时代的呼唤。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社会组织发展纳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之中,确认了社会组织结构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分天下”的组织格局,发出了全面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动员令。

  任何一项改革的顶层设计,都需要大量鲜活的地方实践来不断丰富和完善。今年初,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这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遵循,包含了具有成都特色的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地方顶层设计。在这一顶层设计下,成都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对社会组织工作进行了大胆探索、实践和创新,从改革登记制度,到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监督管理,持续探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力图将政府的“他治”、市场的“自治”、社会组织的“互治”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三元社会路径的成都善治模式,在全国社会管理创新中写下了精彩一页。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首先得方便各路社会组织入“门”。为此,成都大力改革登记制度,优化社会组织发展条件。一是对国家确定的四类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的社会组织全面实施直接登记制度,二是对一些暂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实行备案管理制度,三是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随着政策推进,成都社会组织登记出现“井喷”现象。目前,全市依法登记社会组织达到了7964个,今年新增823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5.7个。这类社会组织在成都基层服务和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政府“左膀右臂”。

  进了门,还要“活”得好。为此,成都不断强化培育措施,增强社会组织发展动力。今年,我市首次设立专项资金预算安排2000万元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并出台系列配套文件监管资金使用,同时又投入1000多万元开展社区公益创投和社工服务,分类打造一批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的四类社会组织,逐步形成能够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主体力量。这一做法,是全国层面探索社会组织培育管理的一个创举和突破,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指出“在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具有领先性,对各地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扶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具有借鉴意义。”

  活得好,还需管得住。降低门槛后,我市社会组织数量倍增,但量增了,质也不能弱,为此,我市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综合监管,健全法规政策。今年,我市被首批确定为 “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后,又从发展环境、服务管理、能力建设、作用发挥等四大方面,将创建标准进一步细化成72项指标。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培育社会组织,既是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现实的实践课题。成都社会组织培育有良好基础,抗震救灾中包括志愿者组织在内的各路社会组织就迸发了惊人能量,如今,改革创新更是开启了社会活力的闸门。“迎进门,扶上马”的制度优势下,成都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社会活力极大迸发,不仅为成都经济社会建设注入源源不断活力,也为全国层面的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鲜活经验。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中国规划网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