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专家袁奇峰眼里的双塔、反面例子、福气与遗憾是什么?
除了作为广州城市竞争力的象征之外,东塔的封顶也意味着广州市过去二十年倾心打造的珠江新城轴线终于落下了最后一颗棋子。在这条新中轴线上有太多的广州之最———最大的市民广场、最大的地下空间、最好的文化建筑、最繁华的商务区和最高的摩天大楼,还有广州的母亲河珠江。 从历史的维度看,广州珠江新城始于1993年的国际竞赛,成形于2003年的规划检讨。在长达二十年的建设期,它首先熬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写字楼市场十年冰封,坚守到2003年写字楼市场重新繁荣和2008年之后爆炸式的增长。从规划的变迁和建设的调整,珠江新城积聚着故事。
因此,趁着东塔封顶这个时间节点,南都记者专访了2003年版珠江新城规划检讨的负责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听他讲述珠江新城当年规划和建设的故事,以此作为未来广州城市建设的参考。
谈C B D的诞生 建现代化大都市,要有中央商务区,要有地铁 南都:随着东塔的建成,广州中央商务区也已基本建成,现在回看珠江新城,几乎把广州最好的城市景观都放在这里了,成为当之无愧的广州城市客厅。珠江新城的设想最早可以上溯到1993年美国规划师所做的规划,当时是怎么想要建设中央商务区呢? 袁: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广州市长黎子流提出要向香港学习,建现代化大都市。什么是现代化大都市?要有中央商务区,要有地铁,正好这两件事凑在一起就促成了珠江新城的开发———通过卖地融资建地铁,同时也把它建成新城市中心区,这个判断现在来看也是对的。所以市政府1993年提出建设珠江新城,当时给珠江新城做规划的是美国规划师托马斯夫人,她在珠江新城里面做了一条从黄埔大道到珠江的轴线。这条轴线出来以后,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之前广州实际上已经建成了从广州东站到天河体育中心的一条轴线,但是到六运新区就断了,因为那个地方是住宅区。当时托马斯夫人的方案把这条轴线继续延到珠江边的海心沙,为现在的城市新中轴线打下了基础。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其实当时珠江新城规划竞赛有很多个方案,有东西向轴线的,也有块状处理的。但托马斯夫人的方案很明确地提出来要把商务区沿轴线布局、住宅区围绕珠江公园布置,当时把最高的两栋300米高的建筑都放在黄埔大道边,就是东塔和西塔的前身———靠近珠江的建筑矮一点,越远的越高,让大家都看到江。 南都:但是到了1999年左右,1993年珠江新城规划由你接手的时候就改了,珠江新城中轴规划也因此而改变,为什么? 袁:1999年我接手珠江新城规划调整就有新的发现,认为建筑从江边向黄埔大道逐渐推高的做法是不对的。为什么?除沿江第一栋能看到以外,这么做实际上大家都看不到江,其余的都只能看到前面建筑的屋顶。后来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就是把东塔和西塔放到江边去,在珠江新城轴线和珠江的交会处形成戏剧性的冲突点,让珠江、轴线这样一些横向的景观要素和超高层建筑的垂直线条产生碰撞产生一种慑人的艺术效果。结果东塔、西塔再加上当时市政府准备建设的广州塔就形成了目前“三塔夹江”的景观,现在看来是非常成功的。 谈四大文化建筑 通过公共财政投入,把整个区域价值做起来 南都:从珠江新城实施完看,最终建成的效果和当时的规划图纸有多大的差别? 袁:应该说珠江新城规划的大部分设想都实现了,实现度很高,这也是我们这一代规划师的福气。 现在回想起来,从1993年到2003年,10年里珠江新城里只有房地产住宅,没有形成写字楼的集聚。1999年人大会议上有人大代表提议说珠江新城花了几十个亿,结果得到一片空地,不如改做住宅区开发算了,广州不会有这么多写字楼需求。当时的市领导就说:好吧,大家有意见,我们就研究研究,研究以后再说,结果等到了2003年终于出现了转机。广州城市发展战略和再工业化取得巨大进展,然后是房地产高潮来临,再后来又由于住宅限购等政策使写字楼成为很好的投资产品,所以珠江新城商务区能够很快形成。 当时,为能够启动珠江新城商务区建设,我们也提了几个重要的政策建议:其中一招就是政府投入巨额公共财政在珠江边建设城市文化中心区。我们接手的时候,珠江边上只规划了广州歌剧院、广东博物馆两个文化建筑,后来我们通过公众参与征集意见,新增了广州图书馆和第二少年宫进去。 我们在连新路规划展览馆做了个展览,当时让老百姓来参观让大家对一个正在编制的规划提意见在广州还是首次,我们进行了市民问卷调查,很多人说孩子需要青少年宫,意见被呈递给市政府。市政府就说好啊,那就开设第二少年宫吧。原来广州图书馆规划在现在的太古汇的位置,和太古汇这样一个商业综合体放在一起彼此都难过,不如独立地放在珠江新城。 这样四大公共建筑就形成了珠江三角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区,通过文化区的建设,公共财政的投入,把整个区域价值做起来,给了开发商信心。目前这个文化中心区,可以和英国大本钟对面的南岸文化区媲美。 谈东塔比西塔高100米 这种不整齐代表了资本在广州的自由 南都:本来当年东西塔规划方案是对称的双子塔,现在建成的东西塔和当年规划的是不同的,东塔比西塔高,而且建筑外形也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袁:广州市政府组织了东、西双塔的国际竞赛,但是当年的房地产形势没现在这么好,越秀城建愿意建西塔,当时估算是投60个亿,后来大概投了80个亿,现在看起来西塔的价 值 其 实远不止这个数。 最后 东 塔引进了新 世界集团建设周大福中心。其实他们最初报了一个方案,建筑形式与西塔不同、高度只比西塔高了10米,当时的规划局坚持必须按照2003年的规划来,如果争取不到建筑形式和西塔一样,也一定要一样高度,结果东塔建筑方案就一直拖,结果终于拖到有转机,最终东塔现在比西塔高了100米。哈哈! 南都:东西塔的这种差别是不是一种遗憾? 袁:第一个遗憾是当时的市政府领导人,他后来跟我说,早知道西塔这么值钱这么赚钱,当时就应该坚持让越秀城建把东塔一起盖了,就没有今天这个麻烦了。然后遗憾的是当时的规划局,最初高了10米不批,结果现在比原来高出100米。这两个遗憾挺有意思,这个过程可见是非常复杂的。 既然已经做成现在这样一个格局,我们不妨放开来看一看,珠江新城东、西塔高低不同的格局很能体现广州特色,广州就是这么一个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市场和资本力量比较强大,所以说正是东、西塔的这种不对称让我们知道广州就是广州,这种不整齐代表了资本在广州的自由。可以这么讲,城市是社会经济在空间形态上的一个投影,所以广州这个城市必然是参差不齐的,这样去理解你也许就释然了。 谈海心沙 三十万就业人口的紧急避难所 南都:新中轴线现状和当年规划的差异还有一个是海心沙公园,我记得您当时在微博上也对这个公园发表了看法。 袁:把亚运开幕式放在海心沙上这个想法是高明的,因为这让刚刚建成的珠江新城迅速地成为一个国际的焦点,通过这个开幕式把广州城市建设20年的成就升华了,我认为这个决策很了不起。 海心沙亚运会开幕式看台当时就是按照临时建筑来建的,在赛后应该拆除。但是亚运会为满足安保的要求所以就按永久建筑的标准花了几十个亿,于是就想把亚运看台下面做成一个酒店,通过经营来获得回报。我觉得这个想法是不对的,你看伦敦奥运会搭的主会场8万座位,开完以后把临时搭建的看台拆掉变成3万座位,然后把体育场卖给一个足球俱乐部当主场。这个矛盾是可以很高明地解决的,没有必要非要把它做成一个永久的建筑。 我曾经主持过珠江新城的规划,知道海心沙这块地,当时的市政府要花巨额代价拿回来做绿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珠江新城开发强度太高了,根据国家的规范要配套一定比例的绿化用地,这是国家规定的,也就是说这块绿地是珠江新城必配的绿地。你把规划的公共绿地占用了,那从哪里找块绿地回来配合国家规范呢?这块绿地其实还有一个作用是珠江新城的一个疏散空间,珠江新城里三十万就业人口,十几万居住人口,碰到紧急状况的时候需要这样一块逃生和避难的用地。我觉得是不应该被占用的,即便是政府也不应该占用配套的公共绿地。 这无论怎么说都是广州一个城市建设的反面例子,当时我提出来反对亚运看台变永久建筑,其实就是想告诉政府官员,占用规划的公共绿地的这种决策要小心,也希望在社会上制造一个保护城市公共绿地的舆论氛围。 谈规划遗憾 珠江新城停车场规划得太多 南都:您刚才讲整个珠江新城大体实现了当年的设想,这是不是说细节上其实还有改进空间,您原来提过珠江新城规划的停车场太多了,为什么您会有这样的感觉? 袁:在做完珠江新城规划以后,我终于有机会去了一次纽约曼哈顿,我就发现它建设于马车时代,这么多年来都是限制停车数量的。之前我去香港看中环的置地广场,有一栋新翻建的5A级办公楼大概有六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政府只允许它盖26个车位。我问他们什么不挖地下室多建几个停车位,回答是他们也想建但规划署不同意。因为多建车位会吸引更多的车流,导致区域交通的混乱。 所以从美国回来以后我就觉得自己搞错了,珠江新城停车是按照1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0 .8个车位,后来我也给规划局建议削掉一半配套车位,但是市政府没接受。珠江新城这么多停车场配下去,会导致道路交通容量和停车位的配比失调,在交通高峰时段,车辆进不去停车场,停车场里的车也出不来。 市政府后来提出要建A PM线作为补充。因为地铁三号线和五号线在珠江新城商务区只有一个地铁站,这一个站的容量是有限的,高峰小时极限疏散能力是单向3.5万人,但是珠江新城有30万就业人口,那怎么办?所以决定修一条A PM线,让高峰期人流可以导向天河体育中心和观光塔站,如果不加这条线珠江新城会更堵。 南都:你还提到过现在珠江新城一些规划绿地被开发商私自占有,这个情况现在还有吗? 袁:有,但是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在广州大道旁的一些小区,很多规划路都被开发商给霸占了,在规划道路上埋铁杆子限制别人通行,随意把城市道路都拦截了。甚至还有几栋住宅干脆把围墙建到了规划道路的中线,在广州的CBD占用公共空间竟然没人去管,匪夷所思。 谈新中轴线南延 提供一个再造海珠区的契机 南都:现在市政府规划提出继续把新中轴线往南延,一直到万亩果园和南海心沙岛,你怎么看待新中轴线南延? 袁:其实1993年托马斯夫人做的珠江新城规划提出把轴线继续南延到珠江是决定性的。2000年市政府再提出中轴线南延到海心沙,然后在赤岗塔这里建一个广场,再往南到了珠影这一带,最后到了海珠湖公园和南海心沙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这个想法是有意思的。假如这个南延轴线做出来对于海珠区的价值很大,因为海珠区原来是工业区后来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卧城,海珠区130多万人口,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没有足够的商业消费空间,中轴线南延对于海珠区而言是在东部造一个新海珠的机会,对海珠区是有好处的,可以把会展中心整合在里面,现在把四馆一园等公共设施搬进去以后,对于海珠区是重大的提升。但是现在规划的方案是有一个很宽的绿轴,这个可实施性太差,因为珠影那一带有很多新开发的房地产楼盘,房屋土地产权也很分散,要强力拆迁后建成这条绿轴是很难的,也没有必要。六运新村断了一点,也并没有太大影响,这就是托马斯夫人当年的高明之处。 谈决策 规划应该向权力讲述真理 南都:你刚才也讲到了珠江新城的建设在1993年到2003年十年中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碰到房地产和国家大宏观形势不好,但是当时的市政府坚持不动摇,才有今天的成就,这一段历史是否能给广州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些启迪和思考? 袁:在最近的十年,广州的城市规划日益变成了一种政策宣示,往往只是表达了政治家的一些短期想法和抽象概念,不再成为一种城市建设的谋略,城市规划成为炫耀权力的一种工具,很可惜! 不知道为什么就变成这样了。城市规划本来应该是一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专业,应该向权力讲诉真理,结果现在讲起了政治,这样一个结果就是追随领导的短期执政目标导致城市没有了长远的方向感,没有了专业的坚守,很多东西都消解了。比如说最近批准建九个新城、十一个平台,怎么可能啊?广州一年就几平方公里土地的需求量,分散到十几个平台里面去,哪个都做不成,集中起来做几个还有机会,分散那么多地方等于一个都不要做了,对不对?如果当年市政府不是听规划的意见把全市的写字楼供地停下来,集中力量建珠江新城,假如没这个政策就不可能会有现在的珠江新城。所以说广州整个城市建设要有方向感,就需要城市规划有远见。 遗憾 东塔最初上报的方案,高度只比西塔高10米,当时的规划局坚持必须按照2003年的规划来,结果最终东塔现在比西塔高了100米。 解释 正是东、西塔的这种不对称让我们知道广州就是广州。 反思 城市规划本来应该向权力讲述真理,结果现在讲起了政治。
——— 袁奇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