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大跃进”时期上海的卫星城建设

时间:2014-10-07 09:31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黄坚
“大跃进”时期上海的卫星城建设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坐落在嘉定科学城)的同学们在图书馆内讨论问题。
 
“大跃进”时期上海的卫星城建设
  “大跃进”时期建成的上海第一家热电厂——吴泾热电厂。 本版图片 作者提供
 

    黄坚

 

   “大跃进”时期上海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上海城市发展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的较为单一的格局。而同期上海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的思想主导下进行的卫星城建设,不仅是解放后上海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城市空间的拓展,也是上海自近代以来城市发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扩张,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而城市功能单一化造成的城市现代化水平与工业化提高程度不相协调的诸多问题,也制约和影响了上海工业卫星城的进一步发展。

    工业化催生上海卫星城

    上海建设卫星城的计划早在解放前就已提出。抗战胜利后,为适应上海战后的重建和复兴,应对上海未来发展对于城市空间扩张的需求,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国民党上海市政府组织制定了《大上海都市计划》。其中提出的通过建立卫星城以疏散市中心人口和调整城市功能布局的理念,完全符合现代大城市的发展规律,并为后人付诸实践。但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份规划未能得到实施。

    上海解放后仅半年,1949年12月,市人民政府就邀请苏联专家小组来沪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并拟定了《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的意见书,提出把上海由消费城市改变为生产城市,使非工业生产人员转业到工业生产中去,由此指明了上海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方向。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要发展沿海工业;6月,国家城市建设部部长万里强调城市规划要促进生产发展。同年7月,中共上海市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工业建设方针,要求对工业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其后,上海市规划局提出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10月,市长办公会议决定:上海市区按600万人规划,考虑建立彭浦等近郊工业区,首先集中发展闵行卫星城镇。这是上海第一次明确提出将以工业建设为中心来建设上海卫星城镇。1957年12月,上海市一届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在上海周围建立卫星城镇,分散一部分工业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上海以工业化为中心扩展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以及卫星城所承担的两大功能:作为中心城工业外放和新建工业的安置地,实现上海工业的合理化布局;疏散市区过密的人口。

    1958年,是上海工业与城市发展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是年,国务院批准将原属江苏省的10个县划归上海,使上海市的面积一下从618平方公里扩展至6185平方公里。这是上海自建市以来在地理空间上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扩张。它不仅为上海工业的发展、工业布局的调整,而且为上海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实现经济和社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空间支撑,更为上海卫星城建设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同年,上海相继提出了发展或建立蕰藻浜、彭浦、桃浦、北新泾、漕河泾、高桥、周家渡等7个近郊工业区的具体设想,编制了闵行、吴泾、安亭、嘉定、松江5个卫星城的具体规划。1959年,上海又绘制了《上海区域规划示意草图》和《上海城市总体规划草图》,编写了《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提出“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工业的规模,有计划地建设卫星城镇”的原则,明确了上海由单一城市向组合城市发展的方向。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上海在全国首创的、以行业分工为中心建设大都市工业卫星城的新模式。

    五个各具特色的上海卫星城

    1958年,上海为增加工业骨干企业,开发新产品,合理工业布局,并减少市区人口,依据尽可能靠近河道、铁路和原有集镇,有供电和给水条件,与市中心的距离在25-30公里等选点原则,规划以某一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卫星城。到1959年底,先后规划建设闵行、吴泾、安亭、嘉定、松江5个卫星城。兹将5个工业卫星城的建设情况简评如下:

    1.以机电工业为主体的闵行卫星城

    位于上海市西南部、黄浦江上游北岸的闵行卫星城,是一个将工业发展规划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结合得较为合理的卫星城,其成功经验成为后来建立上海工业卫星城的参照范式和学习样本。

    首先,在闵行卫星城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和利用了它原有的历史环境、工业基础、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供电、供水及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作为历史上上海县治所在地,闵行在1957年已拥有3.7万人,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等工厂。1958年9月,上海明确将闵行规划为以机电工业为主的卫星城,人口15万-20万,总用地约21.7平方公里。规划实施后,闵行很快就发展成为全国性生产大型电站和各种机电设备的重要基地,超额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其次,闵行卫星城建设一开始就实行工业基建与市政基础设施、住宅和生活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充分体现了利用工业发展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理念,将经济进步与改善人居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奠定了该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长远基础。如在道路设计中将城内道路规划采用棋盘式,对每条主要干道都赋予了不同的功能性特征,反映了工业化对城市道路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又如在与工业区配套的住宅建设中,上海根据“成街成坊”、“先成街后成坊”的原则,编制了闵行一条街规划,并以短短3个月的时间,于1959年建国10周年国庆前夕一次建成,成为全国闻名的新中国工业新城规划建设的样板。到1961年,闵行卫星城已新建各类公共建筑7.7万余平方米、住宅建筑19万平方米,有配套的商业、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系统和市政公共设施,使该区成为新型城市居住区,并为推动闵行的工业化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以化学工业为主体的吴泾卫星城

    位于上海市南郊、黄浦江上游西岸的吴泾卫星城,1957年仍只是黄浦江上游一个仅200余人的渡口小村,它完全是一座从无到有,依靠工业发展规划要求建设起来的、典型的新兴工业城市。1958年8月,上海规划在吴泾建设煤炭综合利用、电解食盐等化学工业企业,人口10万-15万。经过建设,至1960年,吴泾建成上海焦化厂、吴泾化工厂等12家工厂;新建住宅7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近0.8万平方米;有职工近1.3万人、地区人口近2.1万人。

    但将高污染、“三废”集中的化工企业选址在地处上海中心城上风上水地带的吴泾卫星城建设的决策,缺乏对未来上海市中心城区可能带来的环境灾难的预测和评估,结果造成对黄浦江水系生态的严重破坏,并使上海城市的现代化为之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同时,与工业化配套的城市生活设施、住宅建设规划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居住区与高污染厂区之间空间距离的不足,损害了职工的身体健康。因此,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走建设现代生态城市之路。

    3.以科学研究为主体的嘉定卫星城

    嘉定卫星城位于上海市区西北,其规划建设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科技与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为充分保护和利用好古城风貌,推进新兴工业发展,上海确定嘉定为以科研为主,与教育、生产相结合的科技卫星城,并按“城内生活、城外生产”的原则规划布局,将嘉定城河以内约3.2平方公里作为上海科技大学校址和生活居住区,东北沿嘉罗路为科研单位和与科学研究有关的精密无害工业科研生产区,城西是轻纺工业区。同时,为适应工业化需要,对嘉定古城进行了一定的、合理的现代化改造,较为圆满地解决了保护传统与发展现代工业之间的矛盾,促使嘉定完成了向现代城市发展的转换,为历史名城进行适应工业化需要的现代化改造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本。由于科学合理的规划,嘉定至今仍保留着四周有环城河的古城特色。

    4.以仪表轻纺工业为主体的松江卫星城

    地处上海市西南的松江卫星城,也是一座千年古城,其城市规划思路类似嘉定,但因工业发展方向不同,又显示出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上海将松江定位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卫星城。在规划与建设中,依托松江古镇,逐渐实现新旧城镇结合、城乡共同发展。为此,上海将地方工业安排在沈泾塘以西的中山路南北,大型工业布置在西南地区沿黄浦江地段,无污染、无干扰、运输量不大的工业与居民区结合适当安排;居住区利用旧城基础布置在沈泾塘以东,逐渐由北向南发展与黄浦江靠近。另一方面,上海将松江作为分散中心城市人口的人口导入区,规划使其成为拥有30万常住居民的中型城市。由此,促使松江在住宅等基础生活设施方面作了大量的投入,松江的人居水平也在当时的上海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成为其一大亮点。

    5.以汽车工业为主体的安亭卫星城

    位于上海市西部的安亭卫星城,类似吴泾,是在一个人口仅有3000人、市政基础薄弱的乡村小镇基础上开始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与吴泾不同的是,其发展先是以机电工业为主,随着汽车发动机厂、上海阀门厂、上海汽车厂等12个工厂的陆续新建或迁入,转定位为以机电工业为基础的上海汽车城。产业定位的转换,使安亭既避免了与闵行卫星城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又为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安亭的城市规划采用梯形布局,将工业区安排在顾浦河以东,居住区安排在顾浦河以西,并与安亭老镇相结合,卫星城中心设在临吴淞江居住区内;其城市道路系统采取纵横道路各3条,均按正东西、正南北方向布置,并根据交通功能,将主干道、辅助干道与内部道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但总的说来,在与居民生活需要的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安亭落后于闵行,这也是其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产业推动:后进国家城市现代化的一种范式

    以工业化来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近现代许多后进国家力图快速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种普遍选择。

   “大跃进”时期,上海市区周围五个以产业分布格局为特色的工业卫星城的建立,在改善上海工业布局,促进上海工业改组,减轻中心城区工业建筑密集程度和工业“三废”污染,以及部分疏散市区人口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体现了工业化发展对上海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同时,国家投资、产业先导、以工兴市建设工业化卫星城、拓展母城发展空间的城市扩张新模式,以及上海因地制宜创造的两种卫星城开发模式,即传统与现代结合型(如嘉定、松江、闵行)和纯现代工业化型(如吴泾、安亭),为后来上海乃至全国卫星城的建设提供了借鉴样本。

    在上海城市建设史上,卫星城建设开拓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崭新空间,使上海第一次摆脱了百年来以同心圆、“摊大饼”方式缓慢拓展生存空间的向心城市扩张模式,进入了众星拱月的、由单一城市向组合式现代特大型城市发展的轨道。但由于国家体制、产业投资结构、以单一产业为中心的城市规划理念、城乡二元社会固化等的制约,以及“重生产、轻生活”的建设原则导致的工业化目标与城市现代化目标的错位,也造成工业卫星城的建设和发展并没有完全实现当时的规划目标。上海工业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之间产生了各种矛盾与不和谐,不同程度阻碍了两者的健康互动发展。因此,上海的卫星城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化问题,通过发展多元化的配套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建设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城市现代化设施,打破城乡二元隔绝的制度藩篱,破除吸引人口聚集的制度性瓶颈,使卫星城居民享有和母城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并在人居环境、能源利用、交通便捷、绿化美化等方面超过母城,才可能使卫星城真正发展成为完全独立、功能齐全的新城,实现产业扩散与中心城区人口疏散的同步发展。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中国规划网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