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在城市建设中都不断旧貌换新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当下的城市建设中却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既有碍于城市发展整体风格的塑造,又有损于城市建设个性的形成。如何走出城市建设的误区,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加健康有序,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要走出崇洋的审美误区。一些地方片面追求以欧化为美,缺乏注重民族化、个性化的见识,无论是市府设施,还是住宅设计;无论是游乐园的规划,还是影剧院的布局,都充满着欧化色彩:从雅典式的装饰,到罗马式的雕塑;从拜占廷式屋顶,到哥特式框架,从豪华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到英国式的风情,以致形成一种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的城市风貌。究其根由,恐怕是由于缺乏对于城市发展历史与现实周密的调查与分析,缺少对于现代城市建筑发展现状的研究,更缺乏有关专家学者详尽的论证,而决策者本身在文化底蕴、建筑审美方面也有不足。 其实,城市建筑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努力发掘与继承民族化的传统,需要在借鉴与融合外国城市建设的长处的同时,建构具有个性的城市景观,既不落后于世界建筑潮流,又弘扬自身文化的传统。 要走出建筑追求高大奇异而缺乏以人为本意识的价值误区。在当下的城市建设中,一些城市急于追赶所谓的“国际一流”,以现代摩登大厦为城市的荣耀,城市建设布局规划往往也围绕这些高大奇异大厦展开。其实在世界城市建设规划历史中,有着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20 世纪20 年代,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提出了“城市集中主义”的思想,主张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可到了30 年代,美国建筑师赖特就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见解,提出随着汽车和电力工业的发展, 已没有将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的必要,分散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原则。现代城市的急速发展,反对城市建筑的过于集中,反对城市人口的过度积聚,在提倡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中,追求合理地规划城市发展,妥帖地规划城市人生活与生产区域,反对各城市各区域一味以建筑高楼大厦为目的,而忽略对于城市人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考虑,反对在长官意志左右下城市建设的无序发展,提倡将建设“宜居城市”置于重要位置。 要走出忽视文物保护而一味破旧立新的历史误区。由于各种原因,不少人有一种新旧对立的观念,鄙视反对一切旧物,赞赏推崇一切新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也成为一些城市的口头禅。也许我们民族的历史太悠久了,也许有的主事者缺乏历史意识,也许有的市民急于敛财,以至于在城市建设中常常使一些很有文物价值的建筑顷刻之间夷为平地。在有些地方,虽然也努力保护古建筑,但是却往往将古建筑修葺一新,古建筑焕然一新的面貌令人啼笑皆非。还有些地方则热衷于制造假文物,或兴师动众劈山造像, 或侵占良田建造寺庙,或大力新建名人故居,构成了毁真文物造假文物的奇特境况。早在1933 年8 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就通过了有关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雅典宪章》,该宪章特别指出,保存好代表某一时期的、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具有教育今人和后代的重要意义,在可能的条件下,交通应避免穿越古建筑区。中华民族自身历史上也是相当重视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的。城市建设有时也许不可避免地要在古今新旧之间作出抉择,但这种抉择应该是相当慎重的。 走出片面理解现代化而导致的生态误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意识:现代化就等同于城市化,现代化就等同于摩登时尚,现代化就等同于物质享受。人们往往缺乏对于现代化过程的辩证思考。世界现代城市的发展,在给人们提供现代化的物质享受的同时,同样给人们带来了某种侵害。无论是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人们平静生活的干扰,还是现代交通设施对于人们宁静心态的打搅,其实都不容小视。城市的现代化尤其对于生态平衡具有明显的威胁,一些城市建设的过程,由于缺乏前瞻意识,仅仅注意到 眼前的实利,而忽略对于人们生活环境的保护,以至于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如建设过程中的光污染、声污染,高楼大厦对于人生活所需阳光的遮挡,汽车废气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损害等等。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有保持生态平衡的前瞻意识。因为从某种角度说,如果建造了一座摩天大楼,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那么可以说它是过大于功的。
总之,世界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中国社会也加快了城市化的脚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历史观和生态观。城市建设必须稳妥切实,必须有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有科学指导和专家意见。在城市建设中,要反对一味以欧化为美的审美追求,提倡注重城市建设的民族化和个性化;反对一味以高大新奇为好的建筑设计,提倡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反对一味破旧立新的建设思路,提倡文物保护、善待历史的意识;反对片面理解现代化,提倡生态平衡的前瞻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建设才能真正走上有序健康的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