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重庆9月2日电 昨日,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4年深化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市新闻发布中心举行。重庆市规划局局长曹光辉表示,此次通过对城乡总体规划的深化,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建设生态文明,传承历史文脉,加快重庆转型发展。 曹光辉介绍,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综合发展目标,即建设具有强大“区域组织功能”的国家中心城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城乡统筹的直辖市,建成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内陆开放高地,构建功能完善的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 城镇格局 构建“一区两群”城镇格局 曹光辉称,总规深化延续原“一圈两翼”的市域空间结构,落实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构建 “一区两群”城镇发展格局,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也就是原一圈范围,确定为“大都市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确定为“渝东北城镇群”,“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确定为“渝东南城镇群”。在城镇体系方面,由原来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体系,演化为1个市域中心城市、2个区域性中心城市、27个区县城、500个左右小城镇。 优化布局 都市区重点提升五大功能 曹光辉称,从优化都市功能核心区、重点发展都市功能拓展的角度出发,重点提升了五大城市功能。发挥两江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引领作用,提升产业聚集功能;发展中央商务区,以及观音桥等城市副中心、化龙桥等商务聚集区,构建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多中心、多点串联的金融商务服务功能;发展以沙坪坝学区、大学城等为主体的环中梁山创新集群提升科技创新功能;培育迎龙、双福等区域性大市场,提升物流贸易功能;在渝中半岛、悦来等地区构建依山傍水的特色文化交往空间,提升文化交往功能。 文化生态 保护生态划定永久开敞空间 曹光辉介绍,总规深化增加了构建美丽山水城市的全新策略。充分利用重庆山水田园、森林绿化、历史文脉、山城形态等特色资源,突出“生态之美”、彰显“文化之美”、塑造“形态之美”,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中,生态之美策略强调切实保护基本农田、森林、山、河、湖等生态空间,以及城市内部的大型山体、山脊线、水系等生态景观资源,划定永久性开敞空间,构建融入城市、多层次的游憩功能体系。文化之美策略强调传承城市文脉,彰显传统风貌。形态之美策略强调城镇空间组织与生态本底相协调,构建组群发展与点状开发相结合、山水田园相间的城镇布局。城市内部形成建筑与自然环境高度契合、山水环绕、显山露水的空间形态布局。 我市首次确定7处历史名院 曹光辉表示,首次提出了历史文化名院保护概念,并确定了人民公园等7处历史名院。 同时,创新性提出渝中半岛古城门古城墙保护规划;增加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市级历史文化街区,将原有3个历史文化街区增加为4个;增加十八梯历史文化风貌区、李子坝历史文化风貌区、山洞抗战历史文化风貌区等8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使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区增加到20个;首次提出历史文化名院保护概念,并确定了人民公园、枇杷山公园等7处历史名院。 交通建设 铁路网“一环线”连通8区 建渝长铁路通长沙 曹光辉称,为强化西南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总规深化对全市综合交通进行了全面优化。其中,民用机场规划由“一大三小”变为“一大四小”,增加了武隆仙女山机场。 在铁路方面,由“一枢纽十四干线四支线”结构变为“一枢纽一环线十四干线一支线”结构。其中,“一环线”为綦江—南川—涪陵—长寿—合川—铜梁—永川—江津—綦江的铁路环线,由原规划“四支线”优化而来,以加强对城市发展新区的交通带动。同时,将新增往长沙方向干线渝长铁路。 在高速公路方面,“三环十一射多联线”网络变为“三环十二射多联线”网络,新增“一射”为重庆—习水高速公路,同时新规划合川—璧山—江津、安岳—潼南—合川、南充—潼南—大足—荣昌—泸州等联线高速公路。 白市驿井口建穿山隧道 黄桷坪建跨江大桥 曹光辉介绍,全市新规划大都市区市郊铁路系统,联系利用遂渝铁路、成渝铁路、渝黔新线、渝利铁路等铁路线路开行市郊客运列车,远期预留多条市郊铁路走廊,无缝连接都市区城市轨道,建设大都市区内部通勤圈。 在都市区穿山隧道和跨江桥梁方面,规划新增白市驿、井口隧道,黄桷坪大桥,提升中梁山、大学城隧道,增强都市区向城市发展新区的通行能力。
曹光辉表示,在能源及市政设施方面,将争取国家政策使重庆成为国家重点能源保障地区;并在城市发展新区缺水地区新增一批重大水利设施和供排水设施,以保障城市发展新区发展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