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物流园 千灯公园 古镇区 旅游景区千灯新城
4月份,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延伸段迎来列车上线测试,这意味着距离下半年通车更近了。作为全国第一条跨省轨交工程,花桥段全长约6公里,设站3座,从上海安亭站引出后,往西直抵花桥老镇区。 小镇通地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昆山早在上海轨交11号线建设之初,就着手研究轨道交通延伸的衔接规划。“包括交通在内,2002年我们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之机,就率先确立片区发展理念,实现市域规划全覆盖。”昆山市规划局局长许振敏说,“十多年来,昆山始终严格执行城乡统筹规划机制,现在城市化率达到75.1%,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份总规 锁定“现代化大城市” 2010年底,在深圳召开的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颁奖大会上,历时两年编制完成的《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荣膺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这也是我国城乡规划设计类的国家最高奖。 从1981年的《昆山城区总体规划》算起,这已是昆山第五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每一次都适时引领城市发展迈上新台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次修编即2002版的总体规划中,昆山彻底打破城乡地域分割,摈弃传统的“城市、农村”二分法,率先实现市域规划全覆盖,奠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不过,经过这几年的迅速发展中,昆山中心城区人口已超80万,已突破原来总体规划中2020年的预期指标;现有的商业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与产业发展、人口规模相比,如同“小马拉大车”。 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龙头,规划必须先行。2008年,昆山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城市现代化快速推进期的昆山寻求发展新空间、新策略。 由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强强联合编制的2009版总规,将昆山整个市域92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并提出了“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的全新定位,提升城市能级。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赵宝江称赞道:“昆山开创性地提出了‘交通引导、资源节约、统筹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科学规划的‘昆山之路’。”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后,昆山又相继编制了片区规划、分区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专项规划、各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等,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城乡对接,以规划的全覆盖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规划即法。在科学规划引领下,昆山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制度,重大规划一律招投标,严格经过领导、专家、市民三方决策程序;城乡规划许可管理统一由市规划局扎口,区镇负责方案初审、报件服务等项工作;项目建设需经过前期方案论证、中期规划监督、建成严格验收,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引入“白色地段”的理念,对发展定位不清的地方,宁愿暂停做详规和城市设计,为未来留足发展空间。 五大层面 引导城乡空间有序融合 4月初,昆山中环快速化改造工程在如火如荼施工中,3000多名建筑工人全部奋战在工地一线,大型旋挖桩机进行着深桩施工。按照工程进度,年内中环将完成80%上部结构箱梁施工。 中环作为昆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去年6月启动建设,主要由东线黄浦江路、南线G312、西线江浦路、北线S339四条道路组成,围合面积78平方公里,全长约44.2公里。全线采用高架和地面辅道形式,将昆山开发区、昆山高新区、周市镇、陆家镇乃至张浦镇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环不仅仅是增加一条快速环线,其发挥的作用将辐射至环线以外更远的区域和范畴,带动昆山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民生改善。”昆山市副市长江皓表示,中环的建设拉开了昆山城市发展框架,实现城市各组团间的快速联系、推动中心城区空间合理布局和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环是昆山城市不断“长大”的最好证明。随着周市、张浦、千灯、陆家、花桥等区镇的快速发展,原有规划中的中心城区连绵成片,旧有的七个片区局面已经被打破。为此,昆山将七个片区整合为三大片区,即北部的阳澄湖休闲度假片区、中部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片区和南部的水乡古镇旅游片区,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等五个层面加以推进,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为充分发挥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与规范性,昆山在抓好中心城区建设的同时,以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为核心,重点加快城市东、西副中心和小城市、特色镇建设,完善功能设施,形成了清晰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 在古镇锦溪,去年成立了专门的规划办公室,相继完成了锦溪总规修编,名镇保护规划,生活区、产业区、农业区控规,白莲湖总部经济园城市设计,13个保留村庄规划,30个保留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编制及休闲旅游主题公园、人才公寓、邻里中心、幼儿园、动迁安置小区等一批功能项目、民生项目的方案设计,累计达46个,确保锦溪的未来发展有章可循。 120个村落 保留江南水乡风貌 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张浦镇姜杭村游人如织。城里人来这里摘摘果、看看花,当一天快乐的农夫,享受自然的田园风光。 姜杭村环姜里潭而建,形如太极,村中道路弯曲似迷宫,整个村貌犹如一幅八卦图,被誉为“太极水村”,是昆山120个保留村落之一。 去年4月施行的《昆山市保留村庄规划建设意见》中明确,昆山1193个自然村中有120个村落被列入保留村庄名单,实行一村一规划,保留江南水乡风貌,同时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让城市更像城市,乡村更像乡村,这在昆山已经成为共识。在一些地区“拆”声一片中,昆山反其道而行之,对一些村庄投入重金予以保护,一批有历史、有文化、有特色的村庄,成为昆山城市化突飞猛进之外的另一个亮点。 根据规划,昆山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互补功能结构,村庄直接依托中心城区和各镇发展,并承担部分城市功能的延伸;尊重和保护村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滨水地形地貌特色,突出乡村风情,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物质空间格局。 “自然村庄是农耕文化的象征,昆山是一个典型的鱼米之乡,农村的自然村落则呈现了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昆山市委农办副主任唐凤元说,“保护古村落,可以让子孙后代不忘记家乡最原始的面貌。” 据统计,仅去年昆山就投入9亿多元对905个自然村庄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在姜杭村,从2009年起村里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改造,在保存原有风貌的基础上,通畅了水道,修建了驳岸,增添了绿化,铺砌了青砖小路,建起了太极文化广场。 没有大张旗鼓拆迁一座老屋,村里静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从2011年开始,村里还连续举办了昆山非遗展示暨姜里文化庙会。现在,姜杭已成为张浦的一个旅游景点。”张浦镇旅游公司总经理黄萍说。 一个村落就是一段历史。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保护古老村庄已成为昆山的自觉行动。张浦镇是昆山城市副中心,但该镇依然明确了17个自然村的保护目标;锦溪镇作为传统的农业大镇,自然村的保护数量高达38个;而中国第一水乡周庄镇,保护的比例更是远远高于其他区镇。中国规划网昆山4月17日电 记者路宽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