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环水绕,城乡辉映。这是宜昌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后的美丽画卷。按山水城市规划要求,宜昌将形成上至三峡,下至白洋新区,长达90公里的城市景观长卷。 划分4个生态区 总规规划,将市域划分为4个生态区,分别为西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西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中部生态建设区和东部平原丘陵生态建设区。生态建设指标是:至203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比8%,森林覆盖率60%,水土流失面积比25%。 西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五峰和长阳(除高家堰镇、龙舟坪镇外)两个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宜都市南部山区和秭归县杨林桥镇等。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公益林建设。 西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兴山县、远安县、夷陵区和秭归县大部分乡镇。将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禁止新建污染严重的企业,逐步治理改造或搬迁现有污染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产业。 中部生态建设区,主要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秭归县的茅坪镇,夷陵区的小溪塔街道、龙泉镇、鸦鹊岭镇、三峡坝区、太平溪镇、乐天溪镇、三斗坪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高家堰镇、龙舟坪镇,枝江市的安福寺镇和宜都市的红花套镇。将加强城镇组团间生态区域的保护和控制,防止城镇建设无序蔓延。 东部平原丘陵生态建设区,主要包括枝江市大部分乡镇、当阳市全部乡镇和宜都市陆城街道、高坝洲镇、枝城镇、姚家店镇。将科学、合理地布局各种类型的工业项目,严格实施污染控制和环境监管。 科学的空间管制 在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中,将科学地实施空间管制。将生态条件极为敏感、需要进行严格生态保护或历史文化保护的地区,在满足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等方面严格控制。严格控制区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自然保护小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历史文化保护核心区、坡度大于25度的水土保持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城区绿线控制范围、大型基础设施通道控制带、水体河流控制区以及其他需要控制的地区。 对需要进行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或具有一定安全防护要求的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规划为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包括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风景名胜区的非核心区、森林公园及经济林、一般农田、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坡度介于15度和25度的水土保持区、机场净空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行滞洪区、乡村风貌保护区等。 将可进行开发建设的城镇建设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及独立工矿用地等,规划为适宜建设区,主要为中心城区和发展廊道上主要城镇的可建设的用地。 力保中心区环境 未来城市建设中,将在中心城区全面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全面保护饮用水源保护区,使城市组团间功能协调互补,景观和谐优美;基本建成区域性自然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取得协调发展,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规划在中心城区设立两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包括国家森林公园、疗养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除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以外的区域。 污染物控制方面,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全面推广清洁能源,从源头上控制大气污染,并综合整治废气污染源和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中心城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5%,强化实施城市生活垃圾袋装化和分类收集措施,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建立有效的噪声污染管理体系,加强交通噪声、工业企业噪声、施工噪声管制,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0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小于65分贝;强化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辐射源和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和处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维护城市环境安全。 (记者 龚昌俊 通讯员 汪俊伍)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