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民生为本 和谐宜居 城市建设提速展现幸福画卷

时间:2012-10-11 10:36来源:东南网 作者:潘园园

    内河的水变清了,街头的绿意浓了,看病“一卡通”更方便了,超市平价区蔬菜便宜了,申请保障房更容易了……在八闽各地,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目睹城市建设提速,细细品味巨变带来的幸福感受。

    “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民生”、“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问题,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考核民生工作”……十六大以来,随着省委、省政府一个个庄严承诺的兑现,一件件惠民实事在城市建设中落实,环境优美、和谐宜居,正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新追求、新感觉。

    环境好,更舒心了

    林阿姨家住福州市鼓楼区杨桥社区。从去年开始,每天晚饭后沿着白马河边的木栈道散步成了她的“必修课”。路旁的美人蕉、木芙蓉、广玉兰竞相开放,清香阵阵。

    “以前这条内河很臭,居民经过都捂着鼻子绕着走。去年整治后,河水干净了,沿岸绿化美化了,还修了木栈道,成了百姓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她说,“每天晚上和家人一起沿着河边散步,闻着阵阵花香,我觉得很幸福。”

    林阿姨的幸福得益于福州开展的一场大规模的“治水”行动和“四绿”工程。2011年,福州市投入70亿元整治市区75条内河,让“水清、河畅、路通、景美”景象再现榕城。与此同时,福州大力打造二环“景观型城市干道”,三环“绿色生态环”。路绿了,景美了,公园也越来越多了,全市建成区绿色社区覆盖率已超过60%,成为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

    2010年,我省全面启动实施以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为主要内容的“四绿”工程。按照“四绿工程”规划,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市区每500米必建一处绿地,所有临街单位都要拆墙透绿,实现绿色资源共享;所有城市、县城还必须建有一座以上环境优美、设施完善,面积分别达10公顷、6公顷以上的城市综合性公园,有条件的城市要加快植物园、动物园、湿地公园、儿童公园和体育公园等各类公园的建设。

    到2011年底,全省新增城市绿地11.5万亩,2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如今,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感觉越来越舒心。“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绿中”已成为美好现实。

    小细节彰显民生“大智慧”。除了让城市更绿更美,各级政府更在民生细节上下功夫,以实际行动践行“民生无小事”的执政理念。

    “方便”时方不方便,看起来是小事,却绝非小事。为解决群众如厕难问题,2010年11月全省掀起一场“公厕革命”,实现“城区每万人有3至4座公厕;所有城市、县城步行10至15分钟就能找到一座简易厕所,步行25分钟就能找到一座标准公厕”的目标。

    保障多,更安心了

    黑木耳、南瓜、油炸香酥鱼、茄子、萝卜排骨汤这是78岁福州老人唐水惠的午餐。不过,这顿午餐不是在家吃的,而是在离家步行5分钟即到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天中午不同花样的“四菜一汤”,仅需5元,如果包月只要100元,困难家庭老人还可免费享用。

    为了让更多“空巢老人”不再愁,我省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全省约有1000个社区有了居家养老中心。根据规划,到2012年底,我省原则上每个城市社区建立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保障与和谐发展,成为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省委书记孙春兰多次强调:“推动跨越发展,必须坚持民生优先,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得病有得医、看病更方便、治病少花钱。从在全国率先推行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全省联网,解决参保群众异地就医难、费用报销难等问题,到率先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从先行先试突破医保“盲区”,在全国率先基本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保问题,到率先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实现医保卡“全省漫游”……随着医保改革十年打破“坚冰”,我省迈入“全民医保”时代,为百姓撑起健康保护伞。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初以来,我省继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后月人均养老金达1643元,较调整前增长16%;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75%和70%左右。

    “居者有其屋”是城市中低收入者最现实最迫切的梦想。去年以来,我省安排下达省级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资金10亿元,并加大土地出让收入计提住房保障资金的幅度,由现行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不低于10%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调整为按土地出让毛收入不低于2%—3%的比例计提,统筹用于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今年1-8月,全省保障房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4.1%;开工15.19万套,开工率95.6%;基本建成11.86万套,基本建成率98.1%;开工率和基本建成率均居全国前列。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蔬菜价格一路高涨,频频触动市民的敏感神经。为了保障百姓“菜篮子”,2010年11月初,我省在全国率先打响“菜价保卫战”,蔬菜批发市场干预措施启动,之后菜价重回“1元时代”。去年9月,省政府及时出台加快平价商店建设、降低流通费用等稳定食品价格的十项措施。目前,全省已建成1600多个平价商店或平价商品区,深受群众欢迎。

    文化强,更开心了

    市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不单单源于物质水平的提高,也在于这座城市为市民提供了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近年来,我省每年都将文化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福建大剧院……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有效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据了解,目前,全省共有12个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18个图书馆被列入规划或正在建设,晋江市图书馆等16个图书馆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同时,我省公共博物馆设施建成面积、数量大增,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5座,数量居全国第三。

    在榕城,每晚有30多场“激情广场大家唱”在各大公园上演,万人高歌,叹为观止。著名音乐家徐沛东深有感触地说:“在这里,我感到音乐无处不在。”据了解,我省今年将扶持200个群众性文化激情广场示范点建设。

    “文化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书记孙春兰强调,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积极发展包括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通过政府扶持,让剧团获得生存保证,让老百姓看得心满意足,双赢!”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省将安排专项财政资金,对提供低价惠民演出的院团给予每场2万元的演出经费支持。

    据介绍,我省6个省属文艺院团今后每年将分别上演100场低票价、高水平的演出,绝大部分演出票价将定位在每张10元,不超过20元。在这600场演出中,不乏高水平的演出,如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闽剧《贬官记》、京剧《北风紧》、越剧《红楼梦》,在全国杂技歌舞大赛中获奖的杂技《家园》、歌舞《我在舞中飞》等。与此同时,在惠民演出活动中,每场演出都将拿出部分门票免费提供给残疾人。

    图书馆里游书山,博物馆中觅史粹,剧院堂皇听雅韵,广场舞动起蹁跹……这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改变。文化,充盈了精神,绚丽了城市,照亮了百姓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