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师要学着做“减法”
时间:2012-09-24 15:30来源:文汇报 作者:樊丽萍
|
|
收缩将是未来很多城市发展趋势,专家告诫—— 规划师要学着做“减法”
你可能时常抱怨生活在特大型城市的烦恼。交通很堵、房价很贵,不断导入的外来人口正在稀释着城市的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
殊不知,城市扩张只是“硬币的一面”。最新研究表明,和我们的直觉相反,收缩,将是今后很多城市的发展趋势。
同济大学出版社近日首次引进并出版《收缩的城市》(Shrinking cities)中译本。在新书首发仪式和随后举行的学术论坛上,多位海内外城市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指出:虽然过去的两个世纪,高度的工业化发展缔造了将近200年的城市繁荣,但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到本世纪末行将终结,城市化进程也将接近尾声。
在美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甚至南非的一些工业化城市,“盛极而衰”的现象已经上演。有专家甚至预言,2025年左右,中国也将有一批城市进入衰落期。
城市收缩,并非“不正常”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未来10年内,全球城市人口还会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60亿,世界还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然而,一个新现象也引起了学界的注意: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一些城市会在扩张阶段的后期,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萎缩”迹象。
“事实上,城市就像人体的新陈代谢,与增长相对应,萎缩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历史上很多城市的萎缩源于战争、传染病等因素,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或巨大的衰败。但从今往后,收缩和萎缩将会是城市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且它的重要性在加剧。”菲利普·奥斯瓦特(Philipp Oswalt)教授是《收缩的城市》一书的原版主编。
结合多位学者对英国曼彻斯特、利物浦,美国底特律,俄罗斯伊万诺沃,德国哈勒、莱比锡等标本城市的深度调查和研究结果,奥斯瓦特说,不仅城市收缩现象正日渐突出,而且今后城市收缩加剧的原因,也和以往有本质区别。
“20世纪的城市萎缩,以工业区的衰败为主要特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城市郊区化和去工业化等等;但在将来,市中心空置的办公楼、商场和机场,将是新的萎缩标志。”
奥斯瓦特分析说,20世纪初,包括英国和美国在内,一些发达国家纷纷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与之伴随的就是城市化的兴起。但大约100年后,这些国家里的收缩城市数量却开始增加。
从1950年至1960年,美国大型城市出现收缩现象的达到38个,包括芝加哥、费城、底特律以及华盛顿。到上世纪80年代,全球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中,有六分之一出现了收缩现象,其中也包括纽约、巴黎和伦敦这样的超级大都市。
随着时间推移,研究人员发现,进入本世纪后,城市萎缩越演越烈,可其成因已经不再是工业化,而是因为城市的“去工业化”,以及因各种客观因素而导致的“产业合理化”。比如,办公自动化、家庭办公、离岸办公的趋势以及依靠无线设备而实现的室外工作空间,都将减少我们对传统办公楼的需求。这就是今后市中心会出现办公楼空置的原因。
极端气候的增加以及化石能源供应瓶颈,也都是造成未来城市进一步萎缩的原因。奥斯瓦特说,化石能源减少直接意味着机动成本增加,这样,全球生产就可能重新组织,生产基地将重新布局。城市中的一部分人为了解决就业,会随着产业重新分布而从市中心迁移出去,相当一部分人会到其他区域就业。
谁抓住“人”,就是抓住了繁荣
人口回落,是今后城市收缩进程加剧的另一个原因。根据美国研究人员的一项预测,到2030年,城市人口还将占全球人口的60%,但人口增长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欧洲等的城市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很少,甚至会出现人口减少的情况。
“在经济越发达、人口持续低增长的国家,收缩的城市就会更多。”谈及未来的城市收缩现象,有学者戏言,我们可能要准备进入一个“抢人”的时代了——哪个城市抓住了更多的“人”,就等于抓住了繁荣。
但对中国来说,城市收缩是否还是很遥远的事?同济大学副校长、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在出席论坛时说,2025年上下,中国城市中可能有一批城市会进入衰落期。“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资源失衡甚至管理决策的失误,都有可能给城市带来优胜劣汰的结局。”
吴志强记忆犹新,10年前出席学术会议,当他谈到要对城市收缩现象引起关注时,这类发言会被认为“哗众取宠”、“不合时宜”。如一些国外学者指出的那样,一些快速发展的新兴城市就像“闪光点”,它们的繁荣和遭遇的城市化问题往往掩盖着其他城市正出现或即将面对的萎缩问题。
“进入衰落期这个事实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衰落的无知。”吴志强说,城市就像一个生命体,只要认识到城市像人一样,有发育期、青壮期、衰落期、萎缩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就能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城市“抗衰老”。
收缩的城市,蕴藏着“宜居”的潜力
城市收缩并不是一个完全负面的现象。在《收缩的城市》一书中,研究者力图表达一个新的观点:一些城市在收缩中实现了转型,从而变得更加宜居,找到了“第二春”。
伦敦、纽约、巴黎和法兰克福都是例证。这些在上一个世纪以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而闻名全球的城市,都曾经历过收缩,并在去工业化后转型为金融城和文化城——又一次成为世界的中心城市。
收缩中的城市还蕴藏着另一种潜力。奥斯瓦特解释说,城市空间的使用方式和功能用途会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一些“令人称奇的本土性的发展会逐渐出现”。比如,如今英国大部分的朋克、高科技舞曲等时尚音乐种类,都来自曼彻斯特和谢菲尔德。而追溯曼彻斯特这座城市的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后,它已失去了英国工业中心城市的地位。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在曼彻斯特把运动、休闲、遗存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中心工作后才出现的。如今说到曼彻斯特,人们恐怕直接会想到曼联足球队和这个城市的体育精神。“酒吧、影院、咖啡厅、俱乐部……不仅对城市经济很重要,更像是火花般地激发出人们对于城市本身的热爱。”
从另一维度看,城市收缩现象也表明,城市之间存在着优胜劣汰的竞争。一些城市具备地区优势,那也意味着,在这一轮的竞争中,它已经把其他城市置于结构调整的压力之下。
“我们现在去为一些二线、三线城市做规划,有时候,明明是一座5万人的城市,但当地主管部门出于对人口增长的预期,往往建议设计师在做基础设施规划时放量,按照8-10万人的规模设计。”有位出席学术论坛的城规设计师颇有感慨地说,他很担心这些城市的未来。或许,市中心出现废弃的商务楼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会日趋激烈,总有城市会成为输家。
吴志强说,虽然对中国来说,城市化仍然是未来的主流,但应对可能出现的区域性萎缩,中国的城市规划师也要开始学着做“减法”,为收缩而规划。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