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努力建设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

时间:2012-09-20 15:16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肖鹏 辛昕 于宗宝

滨河新区一景

滨河新区一景

 

乌海市人民公园
乌海市人民公园

 

节能灯生产企业车间
节能灯生产企业车间


  乌海市委书记 鲍常青 乌海市委副书记、市长 侯凤岐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是自治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中心任务。在深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实现科学发展和富民强市的目标,乌海市有必要回顾创业发展历程,不断增强发展信心,合理判断发展阶段,科学谋划发展蓝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回顾创业历程,坚定发展信心
  乌海自1958年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逐步由过去人迹罕至的荒漠地区,成长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乌海建设发展史大体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经历了创业建设、跨越式发展和转型升级三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1958年到上世纪末的夯实基础期。伴随着包兰铁路的开通和包钢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乌海开始了大规模开发建设。1976年建市后,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化工、建材为辅的产业结构,煤炭工业占地区经济总量的80%以上。随后又经历了“主体两翼”和“煤从空中走”的资源转化发展阶段。1998年,乌海被自治区确定为高载能工业区,确立了以资源转化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构筑了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支柱产业经济框架,迈出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第一步。
  第二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十年的高速发展期。进入“十五”时期,乌海市提出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发展思路,在自治区率先完成了国企改革任务,海勃湾、乌达两大矿务局成功转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集中建设了3个工业园区和一批投资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带动力较强的重点项目,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产品链条不断延伸,煤-电-化工、煤-焦-化工、煤-电-特色冶金等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其中煤化工、氯碱化工产业在自治区乃至全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个阶段,是“十二五”以来的转型升级期。“十二五”是乌海产业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不利影响,工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乌海市在危机中寻找和把握机遇,变危机为促进经济转型、提升产业层次的契机,坚定了推进产业升级、延伸、多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明确了“加快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建设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同时,按照“城市提质”的总体要求,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步伐,加大环境治理保护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立足新起点,谋划新跨越
  总体来看,乌海市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经过“十五”、“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发展,经济社会步入了新一轮上升期,具备了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基础和先决条件。
  从经济实力来看,过去十年,全市地区经济总量由46.6亿元增长到481.6亿元,年均增长21.3%;地方财政总收入由4.36亿元增长到83亿元,年均增长34%;工业增加值由23.4亿元增长到322.97亿元,年均增长21.8%,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从产业结构来看,实现了以煤炭为主导向以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工业为主体,城郊型农业和服务业相配套经济格局的历史性转变。煤焦化、氯碱化工两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焦炭和PVC产能分别达到1600万吨和120万吨,一批精细化工项目相继开工建设。2011年全市GDP总量中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73:26,第三产业仍有大幅上升空间。
  从区域功能来看,乌海市是呼包银榆经济带和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周边分布着7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又被确定为国家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为加快建设区域服务中心城市以及与周边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从生态环境来看,近年来,乌海市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保护,特别是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蓄水,将使乌海成为自治区西部唯一的环湖城市,形成特有的沿黄滨水经济,为实现两个转型及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1年乌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49元,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86元,与10年前相比城乡居民收入翻了两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3%,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7 平方米,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从城市定位来看,作为“小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近年来,乌海市社会事业加速发展,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医疗卫生软硬件建设全面改善,市民的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全面提升。乌海城市化率高达94%,辐射、集聚和带动功能日益增强,有利于加快城市扩展和人口集聚。
  展望发展蓝图,实现科学发展
  乌海市在准确判断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富民与强市并重,富民优先”发展理念,加快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进一步提升地区综合实力、城市集聚能力和民生保障能力,努力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裕、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
  加快“两个转型”。一是加快经济转型,就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根本,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推动新型工业多元发展,服务业集聚发展,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建立起以资源精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十二五”时期,实现以资源导向为主的传统产业体系向以市场导向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二是加快城市转型,就是以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竞争力为主导,推进城市布局加快向环“乌海湖”转移,进一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建成以“乌海湖”为核心的新的发展区,提升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力争“十二五”时期,实现由工矿城市向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现代城市转变。
  实现“三个提升”。一是提升地区综合实力。继续保持经济发展强劲势头,经济年均增长预期目标达到21%,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00亿元,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成为呼包银榆经济带和自治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7:32,接续替代工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二是提升城市集聚能力。推进产业向优势园区转移、人口向环湖发展区转移,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规划区域总人口近期2015年达到72.3万人,中期2020年达到87万人,远期2030年达到107万的人口规模。服务业所占比重逐年提高,成为区域物流、金融、信息、商贸服务中心和人才、技术、文化、资源等发展要素集聚中心。三是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上学、就业、看病、养老、住房等问题,确保更多的优惠政策惠及民生,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民生,更多的财政资金改善民生,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在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乌海市把2012年确定为“城市提质年”,就是要通过全市上下的团结奋斗,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提质,为推动转型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一是经济发展提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40亿元,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加快实施“双百亿”工程,全市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力争达到4户以上,乌海经济开发区营业收入达到750亿元以上。二是城市建设提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争超过100亿元,推动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承载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显现。三是人民生活提质。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超过100亿元,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比重超过70%。
  总之,打造“一个中心”,加快“两个转型”,实现“三个提升”,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发展战略重点。乌海市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着力探索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
  打造
  15分钟休闲圈
  肖 鹏 辛 昕 于宗宝
  蔺喜元从乌拉特前旗迁到乌海市已整整10年。谈话中,他一再强调自己是乌海人,因为他的生活和事业都在乌海有了全新的开始。10年前摆小摊卖菜的他,解决温饱都是个问题。现在,在乌海市最大的菜市场,他有了自己的固定摊位,还雇了4个人。蔺喜元被滨河新区的环境所吸引,购买了一套120多平米的三室一厅楼房。
  从蔺喜元家出门,不论从哪个方向走,都有休闲公园。这就是乌海市打造的“15分钟休闲圈”的城建思路。近年来,乌海市不断加大沿黄河而建的滨河新区建设力度,让每一条道路两侧都变成了风光带,每一片小区附近都建有休闲公园。
  作为 “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乌海市以“亲水而建”为敲门砖,城市建设正向沿黄河休闲宜居转变。如今,该市充分利用滨水环境,把单一功能的港湾变成集交通游览、文化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10年间,乌海市城区总面积从3751公顷增加到6292公顷。伴随着城区面积的增大,园林绿地面积也增长了一倍,从1079公顷增加到2060公顷,城区面积的三分之一都成了园林绿地。
  沙海变绿洲
  孟 荣
  金秋,漫步乌海,座座高楼与苍翠的松柏、怒放的鲜花、如茵的草地交相辉映,还有随处可见的绿海、波光粼粼的湖面……昔日沙海,已经被星罗棋布的葡萄园,纵横交错的通道林,大片大片的梭梭林、柠条林所代替。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乌海市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期的0.3%上升到17.49%,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7平方公里。
  尤其是“十一五”以来,该市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用于林业生态建设的投资达15亿元以上,参加义务植树148万人次,植树570万株,完成造林41.25万亩。
  2009年6月,乌海市明确提出以建设“生态绿洲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为目标,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将林业生态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化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管理。
  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相继启动,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京藏高速公路、海勃湾区东山、乌达区西山和海南区环城绿化等一批地方林业重点工程也先后开工,一场浩浩荡荡的全民绿化工程拉开了帷幕。
  在重点开展园林建设的同时,乌海采取增加公园绿地建设、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有力措施,使乌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46%。
  曾经到过乌海的外地人,旧地重游,无不惊异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乌海人,抚今追昔,无不感叹美好环境的来之不易。人们感言:“乌海创造了沙漠中建绿洲的奇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